1.骑自行车一小时可以续命一小时吗
2.“鬼魂战争”未解之谜是什么?
3.中午在门口发现蜘蛛网上一堆小蜘蛛,有没有什么寓意?
4.白贝罗定律的人物介绍
5.直布罗陀海峡详细资料大全
骑自行车一小时可以续命一小时吗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最近一项研究指出:每骑一小时自行车,寿命就会延长一小时。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副教授卡莱恩·坎慕菲丝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基于此前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数据:每骑车一百分钟,死亡概率减少10%。当我们把这个数据用于荷兰时发现,因为骑自行车,荷兰每年的死亡人数减少6500人。”
卡莱恩称,这个结论可以这么说:每骑一小时自行车,寿命就会延长一小时。(消息来源:央视新闻)
“鬼魂战争”未解之谜是什么?
时而在落日的黄昏,时而在浓雾消散,时而在混浊的天际,不少人都曾经见过鬼魂的战争:有时有一个步兵团向他们走过来;有时一个炮兵团走过去;有时出现两军酣战厮杀的场面……这是人们的幻视,还是云层中的折射?这是一个至今尚未揭开的自然之谜。
这位躺在留守医院病床上的兰开夏的士兵,举止上没有任何异常情况,眼神里也没有半点迷糊的迹象。他是刚刚从法国维特里勒弗朗索瓦那儿收下的伤号,伤势并不严重。
“大姐,”他对给他包扎的护士说,“您有圣乔治画像或纪念章吗?”
“不,我是美以美会教徒。不过……”
他以一种非常平静的口气说,在盟军撤退的时候,他看见圣乔治骑着白马,在维特里勒弗朗索瓦指挥英国人。这次战役发生在1914年8月底。那时候正好是法军与英军第二团撤退的时候。自那以后,菲利斯·坎贝尔**亲眼看到大批英国、法国、比利时的伤兵拥至医院,其中还夹杂一些德国兵。但是这样的幻视的故事,她还是第一次听说。莫非是那个士兵胡言乱语?不,因为另一个伤病员证明他的话完全是真的。
“他就坐在地上,”菲利斯·坎贝尔**追忆说,“坐在他身边的是一个腿部受伤的德国兵。他激动地拉着我,急忙对我说:真的,我们都看见。起先是幕布般的黄雾横在德国人面前。那时候德国人已经到了山顶……当幕雾消失后,我们看见了一个身材高大、一头金发的男子,穿着金质的盔甲,骑着一匹白马,手持长剑,张着嘴,仿佛在喊:‘来吧,孩子们,你们即将看到我将如何来处理这批魔鬼。’这个伤兵又补充道,那时候德国骑兵停止了追击,恐惧地扭转缰绳跑了。”
这两个伤兵确信这是他们亲眼看见的,于是这位21岁的菲利斯·坎贝尔**立即向院长达某夫人报告了这件事。
这位夫人没有轻视这件事。她请6个由她管辖的红十字会的护士听取病人们的叙述。据一位亲眼看见他们——1位高级军官、1个神甫、几个比利时兵、法国兵和3个爱尔兰警卫兵说,他们都看见过这位古代的武士。
他们在战场上看到过他的各个侧面。在德国人败退时,他们都看到过那阵黄雾。对法国人来说,这不是圣乔治,而是圣女贞德,她前来拯救他们,她喊道:“前进!”可是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便是大天使圣米赛尔,他在高呼:“胜利了!”
这一则发表在英国报纸上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种种议论。奇怪的是菲利斯·坎贝尔**在战后认识了一个德国护士。1914年,这个护士正在波茨坦一家医院内工作,也听到过类似的叙述:那时他们团正要攻打英国人占领后的一个山头,这时一个神奇的巨人跃马扬剑威胁他们,迫使他们折回。
就在这位传奇式的武士出现后的一二天,在法国同一地区的混浊不清的天际,人们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现象。8月28日夜里,一个英国准将和他的战友看到天上出现一道亮光,接着又出现了一些装束奇特的、像要展翅飞翔的人们,身上仿佛裹着下垂的帷幔一般。
在这件事的头一天夜里,亦即在使英军死亡1600人的可怕的卡托战役之后,有一个军官和他的士兵向圣康坦走去,发现途中有一队鬼魂骑兵与他们间隔不远平行地护送着他们。这位不知所措的军官立即派人前去探明此事。待他们走近时,整个护送士兵顿时不见了。
战争弄昏了这些士兵的头脑。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这类神奇的人物出现在空中在各时代的世界史上都有过记载。
塔西特曾经这样写过:“人们看见天边有人喊马叫,刀光剑影……”老普力纳和铁特·利夫也记述过类似的怪事。当法国人还在佩潘勒布雷夫统治的时候,人们也看到过鬼魂之战。18世纪在诺让勒罗特鲁也有过此事。
这样的事例多不胜举……这儿我们来说一件更怪的怪事。这件事在安贝尔·德比利普的《可怕的瞬息即逝的怪事及奇妙的幻视概述》一书中有过记载。这个幻视出现在1577年6月28日汝拉山区的一个名叫圣阿姆的村子里。
“大约在太阳落山后一个半小时光景,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看见了,……天边出现了一群人手持剑及匕首,像蜗牛一般迂回走向北方……”
过了片刻,一阵迷雾包围了这些罕见的兵士。当浓雾散去之后,“天边出现了三个武装的勇敢强壮的战士”。他们在酣战,但是没有受伤的样子。停息片刻之后,他们用手往肚子前一贴,表示敬意,于是另一阵浓雾把他们卷走了。
现在再来讲一讲有先兆的幻视。这也是真有其事。这个幻视发生在真事的前十几二十天。情况是这样的:
1574年2月1日到2日夜里。5个乌得勒支警卫兵看见头顶上发生着一场奇怪的战斗。那时两军正在交锋。一军从西北方向开来,另一军从东南方向冲来。一场厮杀开始了,但是突然在一次新的交锋下不见了。这个幻视也消失了,天空留下了一个长绵绵的血迹。
第二天这几个震惊的士兵向上级报告了这件事。乌得勒支地方司法官询问了他们,记下了他们发誓说完全属实的口述。虽然人们查阅了一些占卜书籍,但是谁也不明白这场鬼魂之战的真正含义。
但是在2月23日爆发了流血的莫克之战。由达阿维拉公爵指挥的西班牙军从东北方开来,被纳索的亨利与路易的大军击退。不久,前者又投入战斗,最后取胜。这一切完全与上述的幻视一样,只是偏南100多千米。
与此恰恰相反的是,在英国沃里克发生的埃奇·希尔之战的场面在天空中出现过多次。这次战役阵亡的战士都埋葬在这儿。1642年12月23日半夜12点到1点之间,有些牧羊人、农民和旅行者目睹皇家军被议员党人击败时的情景。皇家军的战旗及对方的战旗都历历在目。这次战斗延续了3小时之久。
后来目睹者们一齐去找凯东地区的审判官伍德先生。后者被说服了,决定在他的邻居牧羊人马夏尔陪同前去上述搏斗地点。出于好奇心,当地的贵人们也跟着去看热闹了。
真是奇怪!第二天夜里,亦即星期天的圣诞夜,两军又在天边出现了,展开了一场搏斗,还伴随着地狱般的响声。
这个夜间的怪事顷刻传到四乡。第二天晚上这儿人山人海,可是什么也没有出现。翌日还是如此。以后是每逢星期六、日就出现酣战的场面,此后又是一片荒凉、寂静的苍穹。
紧接着的那个周末,两军又一次交战。当时在牛津的查理一世得知此消息时十分惊奇,大家都在猜疑。查理一世于是派刘易斯·柯克上校、达德利上尉、温曼上尉与他的3个随从长官前去该地调查。
这些代表不仅亲眼看见了这场格斗,而且还认出了一些将领。在他们中间有2个月前在埃奇·希尔战役中阵亡的爱德蒙·瓦内陛下。
国王的6个代表又回到牛津,叙述了他们所见到的一切。这件事就从此结束。后来在凯东的上空再也没有出现任何战斗的场面。
大约在150年之后,德文杂志《可憎的朋友》发表了一个惊人的报道:
“在1785年年初,在乌耶斯特(属于上西西里亚的奥佩伦县的格罗斯特里兹专区)附近,发生了一些使普鲁士和整个法国议论纷纷的怪事。这一年的1月27日下午3点多钟,50来人在田里干活,突然发现1个步兵团排成3行向他们走来,前边2个是戴着红帽子的军官。走到某一点,他们停了下来。第一排士兵举枪向农民们射击,但是没有一点枪声,只有一股浓浓的黑烟从行列中升起。浓烟消失后,人们在步兵们的位置上看到了骑着马的轻骑兵,片刻后,他们也跟着不见了。2月3日早晨8点左右,400个农民在老地方又看见了这些士兵。其中有一个‘英俊的鬼魂’骑马向他们冲来,农民们往后退,看见他停步在穿着各色制服的兵士中间,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看见。同月15日,这一场面又出现在30个人面前。听到这个消息的冯·萨斯将军立即派遣一个支队前去闹事地点。他们刚到那儿,鬼魂战士也出现了。这个支队的指挥官猛刺马向他们冲去,这时一个骑马的军官也立即离开鬼魂的行列,迎支队指挥官走来。双方相互敬礼。但是当普鲁士指挥官询问对方是何人,有何贵干的时候,对方没有回答。当他正要举枪射击时,对方突然不见了。”
应该指出的是这些与“第三种人相遇”的怪事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
1815年6月,在滑铁卢战役后不久,离这个著名的平原东侧100多千米的韦尔维埃的居民们曾看见天边有一个炮兵团列队走过,其中还有一辆炮车破烂不堪,甚至连车轮都快要掉出来了。
这一次是在20年之后,在英国的曼迪斯田野的上空,傍晚5点钟光景,一个团的士兵打这儿经过,骑兵们手持战刀,一会儿是6列行进,—会儿又列成2行出现在宁静的天边。
沃尔特·司各特在他的《魔鬼研究》一书中曾叙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大批士兵在空中行军,他们沿着河边互相碰撞,接着他们消失了,让位于另一队空中士兵。下午我接连去了3次,我发现有2/3人看到过这现象,而另外1/3的人什么也没有看见。那些看到过的人还能描述出这些士兵用枪搏斗场地的长度与宽度以及剑柄与帽子的飘带等东西的模样。”
1871年2月初,一些持枪骑兵在搏斗,马蹄掀起了一场雪暴。这个场面延续了2个小时左右。有两个目睹者向骑兵走去,抄到他们的背后了,但是他们什么也没看见。接着他们又回到其他人身边,这样又重新看了这些战士。此事发生在德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波兹南的戈拉兹。可是它与任何人们所知道的战役都对不上号,不过神甫格里莱夫斯基以他的名誉起誓,这次幻视完全属实。
热罗姆·卡丹的叙述又使人们掉进了诗感般的境界。大约在1550年,他正在米兰。城里人在传说着一件怪事:有个天使在空中飞翔,大家都看见了。
这完全属实。这位穿着长裙在天际遨游的人物的形象十分清晰。有一位比较精心的目击者说,它就是圣戈达教堂钟楼上的石刻天使。这种云彩折射现象的确不多见。
过了1个世纪,在维兹莱,居民们也看到了一个奇迹:天上有个巨人挥舞着他的长剑。德斯卡尔长老说,这是教堂钟楼上的圣米赛尔塑像的翻版。
但是人们总不能作如此简单的解释。对于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显得无能为力的人最后只好去求救于教廷。在18世纪,教皇贝诺瓦十四面对着这么多的见证人也不禁兴奋起来。虽然他是更加相信奇迹,但是从自然科学与历史学的发展观点来看,他不能不担忧奇迹的可靠性。为此他规劝他们不要听从那些荒谬的解释。“不过,云层中常常会发生折射现象……”他是这样在他的主教札记里写道。
但是有时候云彩既不折射又不掩饰。又是一件怪事!一个兵团的人马在云彩后边蒸发了……!这绝不是胡言!1915年8月21日早晨,诺福克第五兵团在土耳其北部的西米塔山地不远处行军。这个兵团是属于英国远征兵团,负责夹攻达达尼尔海峡。此时,这个不到400人的兵团正要去和刚刚登陆的澳大利亚的一营人会师。
守卫在附近山头上的新西兰士兵们注视着英国人的举动。那天天气热得不能忍受。除了60高地上空,全是一片蓝色。新西兰士兵从一清早就发现有一片奇雾纹丝不动地悬在空中。此雾是那样浓密,以致于可以反射太阳光。它大约长250米,厚50米。这片浓雾上空约有6~8片大云彩,它们也是从一清早起就挂在天边。
一个名叫赖克哈德的新西兰士兵在附近的另一个山头上也目睹着这一自然景象。那天微风拂拂,可是云彩与浓雾寸步不移,更没有散开。这怎能叫人不奇怪呢?这时英国人列成8行走了过来。
“看他们是否敢走进去?”工兵赖克哈德对战友说。
“为什么不敢?这又不是使人窒息的气体。”
这时22个新西兰士兵在观察所里密切地注视着诺克福第五兵团的举动。这时英国人毫不迟疑地钻进了浓雾,之后不见了。按理说他们在几分钟后便能走出迷雾层,可是过了10分钟,仍不见他们的踪影。表针不断地在向前走着,可是他们……
此刻我们可以想象那些窥视英国人的新西兰士兵们的神情。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当然英国人在迷雾里休息片刻,躲开别人也未尝不可能,但是他们不能一直呆在那儿呵!第五兵团到哪儿去了?突然发生了一件难以解释的事:这片浓雾慢慢地向天上升去,它的轮廓十分清晰。60高地上空也顿时清澈起来。什么人也没有!什么东西也没有!四周是一片荒凉。400个英国人全部蒸发了,好像他们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一样!地上是光秃秃的,连一件武器的影子也不见。
这时浓雾钻进了60高地上空的云堆里,向北方飘去。
后来再没有人见到过诺福克第五兵团。这400个于1915年8月攀登土耳其高地的英国人竟然没有一个幸存者!土耳其投降之后,英国调查了很久,毫无结果:连土耳其军方档案中也从未有过1915年8月21日关于任何英国俘虏的记载。
中午在门口发现蜘蛛网上一堆小蜘蛛,有没有什么寓意?
一定要说有,是有的。
1794年深秋,拿破仑的一支军队进攻荷兰,进展迅速,直逼荷兰要塞乌得勒支城。荷兰在强敌进攻面前只好下令将通往城区的交通要道和桥梁全部炸毁。可是,这样做仍然无法阻止法军强烈的炮火轰击。乌得勒支城危在旦夕!就在这紧要关头,该城的荷兰驻军指挥官想出了一个阻敌进攻的高招:打开各条运河的水闸,用河水挡住法军的进攻;当闸门一开,一条条水龙就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瓦尔河水急骤上涨,果然迫使法军不得已只好撤退。正在法军开始撤退时,法军统帅夏尔·皮格柳(拿破仑的老师)突然发现,在参谋部的屋檐下,有几个蜘蛛正在忙碌地抽丝结网。他见状不由心中暗喜,因为有经验的夏尔·皮格柳完全清楚,这将预示着干冷的天气就要到来。于是,他先命令部队继续撤退,而在中途突然传令:“部队立即原地待命”!拿破仑大军悄悄潜伏下来,准备着一场新的进攻。这些“蛛丝马迹”看起来是多么微小的线索啊,但它却对军事行动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果然,这小小蜘蛛摆起的“八卦阵”,却成了未来天气的“预告表”。第二天寒潮袭来,一夜之间江河就封冻了。这时,拿破仑的军队抓住战机又转入了进攻。荷兰开闸放水的高招成了泡影。拿破仑的军队......
白贝罗定律的人物介绍
荷兰气象学家,物理学家。1817 年 10 月10日生于荷兰克卢廷厄,1890年2月3日卒于荷兰乌得勒支。1844年获得乌德勒支大学博士学位,1845年在该校任教,1867年起任教授。初期研究物理、化学,后研究气象学。1854年创建了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任所长。1857年白贝罗发现风向和气压分布的关系,称为“白贝罗定律”。1866年首创风暴警报器和危险天气信号系统,发布风暴警报。1873—1879年任国际气象组织第一任主席,期间致力于国际气象观测规范的统一工作。著有《温度的周期变化》、《风暴警报器说明》、《关于统一国际气象观测体系的建议》等文。
直布罗陀海峡详细资料大全
直布罗陀海峡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间(西经5度36分,北纬35度57分),长58千米;最窄处在西班牙马罗基角和摩洛哥西雷斯角之间,宽仅14千米。“直布罗陀”为英文译名。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直布罗陀海峡 外文名称 :Strait of Gibraltar 别名 :直布尔·塔里克海峡 所属地区 :(存在争议) 地理位置 :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间 面积 :5.5平方千米 方言 :英语、西班牙语等 气候条件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著名景点 :直布罗陀岩 机场 :直布罗陀机场 平均深度 :375米 长度 :58千米 作用 :沟通地中海与大西洋的海峡 全长 :约90千米 最深处水深 :1181米 功能 :海上通道 名源 :阿拉伯语 国家 :英国、西班牙 宽度 :43公里 连线陆地 :直布罗陀与摩洛哥 连线海域 :地中海、大西洋 概况简介,地理位置,洋流,气候特征,夏季,冬季,春秋季,战略地位,咽喉,生命线,航运作用,军事作用,历史事件, 概况简介 直布罗陀一名源于阿拉伯语,意为“直布尔·塔里克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得名于东北侧的直布罗陀港。8世纪初,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对外发动了阿拉伯历史上空前的大征服运动,穆萨·伊本·努塞尔统率阿拉伯军队入侵北非,一直打到今摩洛哥西海岸,占领了重要港口丹吉尔,并任命其部将塔里克·伊本·齐亚德(Tarikibnziyad)为丹吉尔总督。711年,齐亚德奉努塞尔之命,率7000精兵横渡海峡,在7月19日强行登入,站在如今的直布罗陀巨岩上指挥作战,击溃了10万西班牙守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典范。随后齐亚德下令在登入处修建一座城堡。为纪念这次渡海作战的胜利,城堡命名为“直布尔·塔里克”,在阿拉伯语中,就是“塔里克山”的意思,海峡因此被称为“直布尔·塔里克海峡”,英文译名为“直布罗陀”。 地理位置 直布罗陀海峡西端,在北部的特拉法加尔(Trafalgar)角与南部的斯帕特尔(Spartel)角之间,宽43千米;海峡东端,在北部的直布罗陀岩赫丘利斯柱与南部的休达(西班牙在摩洛哥的飞 地)正东的阿科(Acho)山之间,宽23千米。海峡是北非阿特拉斯山与西班牙高原之间所形成的弧状构造带的一个缺口,平均深度365米。海峡风向多为东风或西风,从北方进入西地中海的浅冷气团,往往成为低层高速东风穿过,当地称为累凡特(levanter)风。从大西洋有流速为2节的表面洋流向东经过海峡流入地中海,其流量大于在深约122米向西流动的较重、较冷的较咸的洋流,因此海峡的存在使地中海避免成为一个萎缩的盐湖。赫丘利斯柱是古代世界西端的象征。由于海峡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经济价值,早期为大西洋航海家所利用,至今仍然是经大西洋通往南欧、北非和西亚的重要导航路。 直布罗陀海峡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间。是连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门户,全长约90千米。该峡最窄处仅13千米,其西面入峡处最宽,达43千米;最浅处水深301米,最深处水深1181米,平均深度约375米;自大西洋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地中海的海流速为每小时4千米。早年它就被大西洋航海家们所利用,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探险船队曾频繁地通过这里而到达大西洋。今日的直布罗陀海峡仍是大西洋通往南欧、北非和西亚的重要航道。 洋流 直布罗陀海峡是连线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狭窄水道,由于地中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因此,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再加上流入地中海的河流较少,地中海海水的盐度比大西洋高,密度大,但地中海海面低,因此,在直布罗陀海峡形成了密度流,在水面以下至400米海水向东流,400米以下海水向西流,这就形成了密度流。 洋流流向 在二战时期,德国潜水艇就曾利用洋流躲避盟军设在直布罗陀海峡的雷达监测,多次进出地中海,使英法联军的海军遭受巨大的损失。 德国的潜水艇在潜出地中海时,关闭发动机,降至海面以下比较深的地区,顺着洋流流出地中海到大西洋,而在回来的时候,又将潜水艇升到比较浅的地区,关闭发动机,顺着表层洋流再流回到地中海。这样就躲避了盟军的侦察。 这就说明,一旦自然规律被人们发现并利用,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轮船在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若向东进入地中海,就会顺水而船速加快;但若向西航行,就会因逆水而速度减慢。 气候特征 夏季 直布罗陀海峡和附近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干热少雨,蒸发旺盛。 冬季 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温和多雨。 春秋季 多风暴。在春季,由于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水面温差和上空的暖湿气流汇聚后会产生大雾天气,笼罩了整个海峡,能见度很低,对船舶航行威胁极大。 战略地位 咽喉 直布罗陀海峡(Estrecho de Gibraltar)是连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门户。位于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最南部和非洲西北角之间,北岸为英国的直布罗陀南岸为摩洛哥。全长约90千米。两岸山势雄伟,景色优美。沿岸有直布罗陀、阿耳赫西拉斯和休达等港口。 直布罗陀海峡全长仅58千米,海峡西宽东窄,最窄处的西班牙的马罗基罗和摩洛哥的西雷斯角之间仅13千米,海峡东端介于直布罗陀市和阿尔霍山之间;中段介于马基罗和锡雷斯之间,宽22千米;其西面入峡处最宽,介于特拉法尔加角和斯帕特尔之间,宽43千米。东深西浅,最浅处水深301米,最深处水深1181米,平均深度约375米。 生命线 直布罗陀海峡除了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外,还是地中海的“生命线”。由于地中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这里海水的含盐量高,密度大。地中海的年均温较高,夏季、秋季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因此日照强烈,干热少雨;而在冬季、春季,海面上刮的是来自大西洋温暖的西风,气温都在摄氏零度以上。另外,地中海四周,除了埃及的尼罗河以外,没有什么水流量大的大河有淡水流入地中海。因此,使地中海的含盐量稳定偏高,它的表层海水年平均盐度为38‰,东部海区更高达39.58‰,比全球海水年平均盐度高出3-4‰。而且在地中海122米的深处,有一股较重、较冷和较咸的洋流,源源不断地向西流出地中海。常此下去,地中海不就干涸了吗? 不用担心,我们先来看看地中海的邻居——大西洋。 大西洋因为年平均气温较地中海的年平均气温要低,海水的蒸发量小,因此大西洋的年平均盐度也比地中海的年平均盐度低,只有35‰。即使是和地中海相同纬度的邻近的大西洋海区盐度稍高一些,也只有36‰,这样就形成了地中海和大西洋两个以直布罗陀海峡沟通的海域,年平均盐度高低的不平衡局面。海水密度的大小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而更主要取决于盐度。盐度越大,密度越高,因此地中海海水密度大于大西洋海水密度。 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水在海表面两者所受压力相同,都是一个大气压。由于海水的压力和海水密度成正比,这样,在同一深度,地中海的水压要大于大西洋的水压,而且深度越深,两者的压力差越大。有了压力的差异,海水便产生运动。压力差越大,运动越剧烈。海峡的海流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水(200米以上)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下层水(200米以下)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这样地中海底部的海水便经由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底部,从而使大西洋海水被抬升高。在大西洋表层,被抬高的海平面,海水因压力作用而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地中海,由于海峡西端水浅、海底有横槛,减小了地中海海水流入大西洋的水量,以致从大西洋通过海峡流入地中海的水量大于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的水量。 海峡风光 另外,除了压力,气候也是一个方面。直布罗陀海峡风向多为东风或西风。累凡特风带动大西洋表层洋流(含有盐度较低的海水)向东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而且这股洋流的流量也大于地中海122米深处的西向洋流(含有较咸和较重的海水)。这就保证了地中海水量的稳定。 而且,这一现象使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的流向却是永远从西向东流,所以轮船从大西洋驶往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永远是顺水航行。同样,潜水艇从地中海海底进入大西洋也是顺水。早年这一现象就被大西洋航海家们所利用。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探险船队曾频繁地通过这里而到达大西洋。 直布罗陀海峡除了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外,还是地中海的“生命源泉”。原来在地中海122米的深处,有一股较重、较冷和较咸的洋流,源源不断地向西流出地中海。读到这里也许你会问,常此下去,地中海不就会变干枯了吗?的确如此。然而大自然自有大自然的规律,地中海是不会干枯的。直布罗陀海峡为地中海源源不断补充著海水。原来海峡风向多为东风或西风,从北方进入西地中海的冷气团在这里以低层高速的东风穿过,当地人称之为累凡特风。累凡特风带动大西洋表层洋流向东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而且这股洋流的流量还大于地中海122米深处的西向洋流。因此,直布罗陀海峡的存在使地中海避免成为一个萎缩的盐国,其功绩实在不小。 因东西部密度差异,自大西洋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地中海的海流速度为每小时4千米。直布罗陀海峡潮流湍急,如果碰上顶流,船速将下降4-5节并不感到意外。在4-5月的季节中,由于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水面温差和上空的暖湿气流汇聚后会产生大片的雾区,笼罩了整个直布罗陀海峡,可以说站在驾驶台侧翼近距离的两人如同黑夜一样达到“伸手不见五指”的程度,这样的雾天,对于航行的船舶来讲无疑是可怕的。 进入西欧的第二条通道 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现代人最早起源于非洲,大约于13万年前走出非洲,扩散到亚洲和欧洲,取代了当地的原住民。这就是人类起源的“夏娃学说”。通过对东亚人群Y染色体单倍型的类型及频率分布规律的调查,结果也发现东亚人群中无一例外地带有非洲人的遗传基因和标志,这也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强有力的遗传学证据。 多年来,科学界普遍认为人类的祖先是通过高加索山脉进入亚欧大陆,并逐渐向西欧迁移。但是西班牙古生物学者若塞普·吉贝特博士却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还有一部分原始人类是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后直接进入西欧地区的。吉贝特坚持认为原始人类是直接从直布罗陀海峡进入西欧的,他的理由是大约180万年前,当时的海平面很低,非洲和欧洲两块大陆之间的距离只有不到几千米,原始人类完全有可能跨越直布罗陀海峡。此前,在西班牙奥尔塞的考古发现以及对地质沉降物的调查也显示,200万年前的西班牙气候温和,草原辽阔,水源充足,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有利于原始人类生存。 为了找到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考古人员正在西班牙南部地区进行大量的发掘工作,以便对这个论断进行验证。在当地出土的原始石器工具也显示出了当时的原始人类使用动物骨骼和石头制作劳动工具的技巧和水平,与200万年前东非地区的原始人类相当。不过由于在土层中没有熔岩和火山灰,研究人员很难推断出这些出土石器的确切时间。为此,研究人员只好通过罗盘测量的指数和地层叠压关系,用计算机进一步推算地层和骨骼的化石年代。 随后发现的很多新证据进一步验证了吉贝特博士的推论,考古人员相继又找到了50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化石,考古人员还在相当于30层楼深的地下,发现了东非特有的长著犬牙的老虎、河马和灵长类动物的化石。吉贝特解释说,大约180万或160万年前,这个山洞是敞开的,因此洞中有丰富的沉积物。 尽管大部分研究人员还是很难相信,非洲大陆的原始人类是从直布罗陀海峡进入西欧的,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让人无法忽视吉贝特博士的观点,吉贝特也正在为寻求更多的证据而努力,他希望自己的理论能尽早为人们所接受。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吉贝特向公众开放了考古发掘地,以便让人们可以更直观、更清楚地了解他的理论。但吉贝特也承认,要拿出原始人类是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亚欧大陆的有力证据,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考古工作。 神秘消失的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一个神秘消失了的大陆成为多少年来人们一直非常热衷的一个话题。为了找寻这一神秘的传说文明,很多探险队、考察队历尽艰辛。不久前,英国和法国的一些探险家和科学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把亚特兰蒂斯曾经存在的位置“锁定”在直布罗陀海峡。 有关亚特兰蒂斯的描述,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于公元前350年撰写的著名哲学著作《对话录》中,也正是从那里,人们知道了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大陆,可是后来它却神秘地消失了。虽然有人认为亚特兰蒂斯仅仅是一个虚幻的传说,但是很多人始终坚信它曾经存在。 一支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名为“深地中海一号”的考察队,在法国普罗旺斯大学著名的地理学教授雅克和探险家保罗等的带领下来到直布罗陀海峡。他们将使用先进的可以潜入水中的光缆,深入水下1000多米进行搜寻,希望能够找到亚特兰蒂斯大陆上曾经存在过的寺庙、建筑及史前文化,如生产工具和防御武器等。 海峡风光 研究人员之所以将寻找的位置定在直布罗陀海峡,是因为他们此前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考察了1.9万年前海平面的高度,并绘制了当时的海岸线地图。雅克教授认为,直布罗陀海峡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唯一海上通道,如果石器时代的人们能够穿越这个海峡的话,那时的海平面一定是很低的。大约1.1万年前,有不少欧洲的原始海员穿越直布罗陀到达了北非,这可以说明当时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曾经有高于海平面的陆地存在,这个时间与柏拉图所描述的亚特兰蒂斯大陆存在的时间正好是一致的。 在《对话录》中,柏拉图描述亚特兰蒂斯说:“地中海西方遥远的大西洋上,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大陆。它被无数黄金与白银装饰著,出产一种闪闪发光的金属——山铜。它有设备完善的港埠及船只,还有能够载人飞翔的物体。它的势力远及非洲大陆,但在一次大地震后,它沉落海底,随之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据称,当时亚特兰蒂斯的文明已经十分发达,其社会已经有了明确的阶级划分,人口大约有1200万;农业的分工也很细致,适宜的气候使其可以每年收获两次;有了系统的文字;已经开始使用贵金属和合金;远洋贸易也繁荣至极。 因此雅克教授等人推断,亚特兰蒂斯大陆很有可能就在直布罗陀海峡周围。但是,由于后来海平面一直在不断上升,曾经存在的这一神秘大陆最终也被海水淹没,就像柏拉图所描述的那样,“伴随着猛烈的地震和大洪水,一昼夜之间,亚特兰蒂斯就此沉入海中了”。亚特兰蒂斯传说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尽管直布罗陀海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难解之谜,但是,今天这里仍然像过去一样繁忙地迎送著往返于大西洋和地中海的船队。 航运作用 直布罗陀海峡则是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惟一通道,和地中海一起构成了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天然分界线,被誉为西方的“生命线”。由于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的流向永远从西向东流,所以轮船从大西洋驶往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永远是顺水航行;同样,潜水艇从地中海海底进入大西洋也是顺水,早年这一现象就被大西洋航海家们所利用,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探险船队曾频繁地通过这里而到达大西洋,从而完成他们的探险之举。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尤其是波斯湾的油田得到开发之后,它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成为西欧能源运输的“生命线”,是大西洋与地中海以及印度洋、太平洋间海上交通重要航线。每天有千百艘船只通过海峡,每年可达十万艘,是国际航运中最繁忙的通道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21世纪初,直布罗陀海峡已成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从西、北欧各国到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国家的船只,一般均经由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这条航路。而从波斯湾运载石油的船只也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运往西欧和北欧各国。 军事作用 从军事角度看,直布罗陀是军事重镇,直布罗陀海峡是美国海军第六舰队和北约各国海军进出地中海的要道。西班牙罗塔海军基地是美国地中海舰队的根据地,美军可借此随时控制和封锁直布罗陀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也是俄罗斯黑海舰队出入大西洋的必经之路 历史事件 直布罗陀海峡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和非洲西北角之间,西起欧洲行拉洁尔加角和非洲斯巴特尔角之间的连线,东至直布罗陀市和阿尔米纳角的连线,全长约48海里。海峡西宽东窄,最宽处23海里,最窄处仅6.5海里。“直布罗陀” 一词源于阿拉伯语,意即“塔里克之山”。公元711年,摩尔人首领塔里克·伊本 ·扎伊德率部跨过海峡,占领了半岛,并以他的名字命了名。 1704年,英国在西班牙持续战争中征服了直布罗陀,并在此建立军事要塞。 1713年签订的乌得勒支条约中宣布将直布罗陀永远割让予英国。英国占领直布罗陀后,在这里建立了军事要塞,控制着海峡交通。两次世界大战中,这里都是英国的重要海军基地。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为加强防御工事,仅地下隧道就修了16千米。西班牙一直未放弃对直布罗陀的领土主权要求。战后多年来,直布罗陀的人民一直希望继续接受英国统治,并在多次公投中以绝对多票支持英国的统治。联合国于方案2231 号决议(XXI)及2353 号决议(XXII)中要求英国及西班牙就直布罗陀问题达成协定,以结束殖民状态。西班牙 *** 宣称联合国的解决方案凌驾于乌得勒支条约之上,因此做出了收回领土的要求,但英国方面不予理会。除统治权问题外,疆界划分亦令两国争议不断。 1959年,西班牙要求联合国敦促英国归还直布罗陀主权。英国表示,直布罗陀是它的非自治领土。 1964年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要求英西两国会谈,以达成一个通过谈判的解决办法。1967年9月,英国在直布罗陀举行公民投票,结果,多数公民赞成直布罗陀继续归属英国。 卫星视角 1969年,直布罗陀公布了自治宪法。 1976年联合国大会再次敦促两国 *** 进行谈判。1985年2月,西班牙完全撤除了对直布罗陀的封锁,英西两国开始讨论包括直布罗陀主权在内的有关问题。英国和西班牙围绕直布罗陀的主权、对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海域的控制权,迄今一直争执不下。直布罗陀是军事重镇,直布罗陀海峡则是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惟一通道,被誉为西方的“生命线 ”。尤其是在19世纪苏伊士运河通航后,直布罗陀海峡更成为大西洋与印度洋、太平洋之间海运的捷径。 归属问题 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与大西洋的唯一通道,也是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咽喉,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西班牙 *** 对这块原来全属于自己领地的地方,却镶嵌了一块别国版图的领土耿耿于怀,感觉好像在自己的身上插了一根针头,心中有说不出的隐痛。做了近一个多世纪的梦都想回归到自己的版图内,可是,直到现在西班牙 *** 无可奈何英国人在这个山头上傲慢地俯视著自己,眼睁睁看着英国 *** 的军舰在直布罗陀游弋分享著直布罗陀的权益。这是一段很久的历史问题了,西班牙人早已开始了和英国 *** 的谈判,可是一直未有结果。 当下势力平衡没有被打破,基于双方共同的利益,西班牙和英国共同扼守直布罗陀海峡,也给这个海峡带来了宁静。海峡南面的非洲摩洛哥王国对直布罗陀海峡也由于自己的军事实力而没有过多关注它的安宁和风波,所以从欧洲驶往地中海的船舶,或者从亚洲借道苏伊士运河和地中海去往欧洲的船舶都在这里安全地出入,西班牙 *** 的海事部门维持着这里的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