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2.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3.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有哪些?

4.地理中12个气候的特点。如 温带季风性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完整垫点

5.国内多地多举措积极应对极端天气背后,高温天气会带来哪些自然灾害?

6.哈尔滨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是怎样的,求详细点

7.近几年雨水频繁、极端天气变多,主要原因都有哪些?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多变的天气知识点总结_多变的天气必备知识点

初中的地理知识都是很基础的,并没有太高的深度。本文总结了初中地理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是球体(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麦哲伦环球航行;登高望远;月食;卫星)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a、昼夜交替;b、产生地方时差异(例如后半夜起来看巴西的世界杯足球赛)

3、地球的公转周期:一年(约365天)方向:自西向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a、四季的变化;b、昼夜长短变化(a)任何一天,赤道地区均昼夜平分。(b)任何地点,春秋二分均昼夜平分。(c)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昼越长;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昼越长。(D)凡太阳直射的地区都昼长夜短(除赤道外);c、五带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d、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变化)

4、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A:有指向标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无指向标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纬线代表东西方向,经线代表南北方向

B:(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5、海拔: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6、相对高度:把两个海拔相减

7、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代表坡越缓8、地形部位识别:山顶(画有黑色三角形▲)、山脊(凸低为高)、山谷(凸高为低)、鞍部、陡崖(等高线重合)、盆地

9、地形类型有5种:地形区是以某种地形类型为主的一片区域

平原:地面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没海拔要求

二、亚洲地区

南亚

1、位置和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南亚次大陆

2、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3、两大河流:印度河(注入阿拉伯海)和恒河(注入孟加拉湾)

4、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乞拉朋齐为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5、农作物:水稻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孟加拉国西部;小麦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区;黄麻(加尔各答)以恒河下游地区种植面积最广;棉花(孟买)主要分布于德干高原西部地区

6、宗教: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7、主要国家: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首都新德里,印度的电脑软件产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亚

8、二洋:印度洋、大西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

9、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10、气候:西亚气候炎热干燥,沙漠面积广大。(北回归线穿过该区,造成相当部分地区高温少雨)

11、畜牧业(养羊)是传统的经济部门;灌溉农业(枣椰树)和节水农业(最突出的是以色列)

12、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13、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4、石油主要输往地区或国家:西欧、美国、日本

三、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海陆变迁:

(1)改变地表的作用有来自内部(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和来自外部(流水、风力、海浪和冰川)两种。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3)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四、天气与气候

1.多变的天气: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

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变化:①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

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②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③五带中,热带气温变化最小,温带寒带较大

(2)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3.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

(2)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4.世界的气候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寒带:寒带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原创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知识框架:

中国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及疆域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半球划分、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国土及疆域

陆地和海洋国土、邻国

行政区划

省市简称、形状

人口与民族

人口概况

总量、分布、基本国策

民族概况

人数、分布特点

自然环境

地势与地形

三大阶梯、各种地形

气候复杂多样

气温差异:南北差异、温度带划分

降水差异:东西差异、对各方面的影响

气候类型、各类天气

河流与湖泊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差别、黄河和长江概况

自然

自然概况

划分、我国情况

土地

分类、分布状况、利用状况

分布及利用状况

经济发展

逐渐完善的交通网

交通运输分布、铁路分布、运输方式的选择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农业分类、东西南北差异、问题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工业及高新技术分布

1、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半球划分: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经纬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最东端 东经135度2分30秒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

最西端 东经73度40分 帕米尔高原乌兹别里山口(乌恰县)

最南端 北纬3度52分 南沙群岛曾母暗沙

最北端 北纬53度33分 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漠河县)

2、我国国土辽阔:

陆地国土: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上邻国14个。

海洋国土:濒临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南海鱼类产量和油气产量均是最大的。

图见教材4页。

3、行政区: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图教材7页

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表教材10页。

4、人口:

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基本国策: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各省区面积与人口的比较,图教材14页。

5、民族: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数最多。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一些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6、地势和地形:

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中国地势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阶梯。

各阶梯概况,海拔、地形特征见教材22、24、26页,主要看各阶梯都有哪些主要山脉(走向)、高原、盆地以及平原,以及相对位置。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显著。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其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纬度最高;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位于巴颜喀拉山与祁连山之间,海拔最高,也是四大盆地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四川盆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33%,加上高原,两者占60%。山区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治理,见教材29页。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主要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7、南北气温差异: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冬季最冷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

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温度带划分,见教材33页。

8、东西干湿差异:

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我国降水量和干湿地区,见教材35、36页。干湿地区景观、建筑以及农业的差异,见教材36、37页。

9、气候: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见教材39页。主要是降水的差异,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和地形。

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见教材42页。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10、河流和湖泊:

内流河和内流区、外流河和外流区的分布,见教材44页。内流区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但水量仅占全国的5%;外流区占陆地面积的2/3,水量占全国的95%。

内流区: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内流湖一般为咸水湖(青海湖)。

外流区:河水来源主要靠降水。有三大外流区

(1)太平洋外流区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上游水能丰富,进行发电和灌溉(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以及河套平原)。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下游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减慢,泥沙堆积,河床升高—“地上河”。流域水系,见教材48页。上游建设大型水库,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黄河几字形与凌汛。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流域水系,见教材53页。各段的名称和支流。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洪水灾害:降水集中,中上游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长江河道弯曲,中下游湖泊萎缩(围湖造地)使得其蓄洪能力下降。

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冀、鲁、苏、浙,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南水北调东线。

中国五大淡水湖(按面积大小排列)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苏浙交界)、洪泽湖(苏)、巢湖(皖)。

(2)北冰洋外流区(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

(3)印度洋外流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孟加拉湾)。

11、自然:

自然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以及海洋等。

可再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石油、矿产等)

对于可再生,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我国的情况:总量丰富,人均不足。随人口的增长,自然人均占有量将会继续减少;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使得自然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和浪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12、土地:

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情况,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我国土地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但人均土地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见教材67页。

土地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土地利用程度高。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牧业在西部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居主要地位。土地类型分布表见教材69页。

土地利用问题:属可再生,如利用不当,或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我国土地利用中对土地的破坏有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和土地荒漠化。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依法用地、规划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开展“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宣传活动;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乱占耕地等。

13、水:

地球上的水,%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仅占全球水量的2.5%。而淡水中,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的0.3%。

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位之后。缺水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

水时空分步不均: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冬春季则降水少,易造成干旱缺水;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南丰北缺,南方水占80%以上,北方仅占不到20%,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比如三峡(长江)和小浪底(黄河),对防洪和水调配发挥重要作用,在洪水期蓄水,减缓下游洪水,在枯水期防水,增加下游水量,具有防洪、发电、灌溉及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如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对于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有重要作用。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分东(扬州—京杭运河—津冀鲁)、中(丹江口—京津冀)、西(雅砻江、江—黄河上游)三条线路。引栾入津,是将滦河水引入海河水系,缓解天津缺水状况;引黄济青,将黄河水调入青岛。

我国的水利用总体上看,一方面供应紧张,缺水状况仍在继续加重;另一方面利用率低,浪费惊人;此外水污染严重。节约用水、保护水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措施见教材81页。

14、交通:

现代交通运输指的是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工具的运输。

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我国的交通运输网见教材89页。其中注意哪些大城市所缺少的运输功能,也就是各城市属于哪种交通枢纽类型,比如是单一交通枢纽,还是铁路—公路枢纽,还是铁路—航空枢纽,还是多种综合枢纽。

我国高速公路始建于年,是上海—嘉定。主要高速密集区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有修建高速公路的需求和物质需求。主要高速公路分布见90页。

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见91页。掌握一些主要铁路线及铁路枢纽,各条铁路线起始点和终点各代表哪个城市。

南北向:京哈线、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哈大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青藏线。

东西向:京包线—包兰线、陇海—兰新线(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中国段)、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襄渝线。

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京广、陇海)、武汉(京广、襄渝、长江水运)、南昌(京九、浙赣)、徐州(京沪、陇海)、兰州(陇海、包兰、兰新)、宝鸡(宝成、陇海)、株洲(京广、浙赣、湘黔)。

选择交通方式要考虑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如速度、运费、运输量等,还要考虑出行目的、货物性质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因素。

15、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图见教材98页。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图见教材100页。

东部主要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于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四大牧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主要畜牧品种:三河马、三河牛、滩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第二大牧区,主要畜牧品种有:细毛羊、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和田羊、伊犁马等;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区,主要畜种有藏牦牛、藏绵羊、藏马等;青海是我国第四大牧区。

南北差异主要是降水和热量的差异。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以及甜菜,受气候条件限制,一年只种一季;华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还有花生和温带水果,大多两年三季或一年两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种植水稻、棉花、油菜和甘蔗,一年可收获两到三季。图见教材101页。

因地制宜:考虑自然条件(地形、土壤、降水等)和社会条件(与城市的距离、市场需求、农业技术装备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等)。

挑战和对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防止滥垦滥伐、超载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

16、工业:

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工业分布:特点为沿海、沿江、沿交通线。

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的工业基地;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工业分布见教材110页。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侧重点:沿海地区以智力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依靠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贸易导向型的产业;内地依靠优势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图见教材114页。

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上海:优化调整了工业的产业结构。(上海工业的变化);北京:增长速度快,促进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中关村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网络购物、SOHO族、网络社区等)

补充知识:

1、说出下列地理现象存在差异的原因:

(1)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特殊的“鱼米之乡”的景观得益于( 雨热同期的季风 )气候。

(2)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高原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上,但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地势(青藏高原海拔高 ))因素。

(3)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大体相同的纬度上,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陆位置)和(夏季风)的影响。北京与乌鲁木齐纬度大致相当,但降水却有很大的差别。(海陆位置、夏季风)。

(4)在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不同的果树;不同的温度带内熟制也不同;南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原因是(纬度因素、热量(温度))。

(5)东西植被不同;东西农业类型不同,东部以耕作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西部房屋屋顶的结构不同,东南部多斜顶房,西北部多平顶屋。(降水量不同)

2、气候复杂多样的影响:

(1)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极其丰富。

(2)形成不同自然和旅游。

(3)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较阴冷潮湿爱吃辣椒;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

(4)人们的服饰也因为适应气候而多姿多彩,如:西藏的藏袍就是为了适应西藏日较差大的气候特征的(地形);

(5)各地的建筑特点不同,北方的屋顶斜度较小,墙体较厚,南方的屋顶斜度较大(气温、降水)。

3、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气候趋于干旱;植树种草。

中游:水土流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的土层舒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下游:地上河;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加固黄河大堤。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有哪些?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

4、经线:?经线特点:所有经线一样长;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一个半圆。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5、纬线: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纬线是一个完整的圆。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8、能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24小时);自转中心:地轴;

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10、地球的公转:公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公转轨道:椭圆;

地理意义: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11、五带的划分:

第二章:地图

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第六章:世界地区的发展差异

地理中12个气候的特点。如 温带季风性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完整垫点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全年气温15°以上,每月降水100,200MM以上。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基本无降水。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降水很明显,干季是当地半球的冬季,湿季是当地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物迁移,干湿季三者一致)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当地半球夏季降水很多,冬季降水很少。(只分布在北半球,南亚,印度)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冬季最低气温0°以上。(只分布在大陆东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季最低气温0°以下。(和上一个气候的区别就在于冬季气温)

地中海气候:高温的时候少雨,低温的时候多雨,很好判断。注意区分南北半球。(和上面亚热带季风气候基本处于同一纬度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每月基本上有50MM的降水。(和上面温带季风气候也处于同一纬度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少雨,夏季有少部分降水。冬季温度一般很低。

其他诸如高山,山地,极地,苔原等气候,基本上全年酷寒,干燥。不是很好区别,要具体看所处位置。考试一般不会考。

国内多地多举措积极应对极端天气背后,高温天气会带来哪些自然灾害?

首先会导干旱、洪涝等灾害。致风灾和冰雹灾害风险,地可能发生超警洪水;珠江流域滦河等支流可能出现超警戒洪水;中下游部分河流和沂沭寺水系可能发生区域性暴雨洪涝,东北西北、青藏高原西北部等雨区山洪、城市内涝、风雹等灾害风险较高。

其次会产生中暑,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对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在高温、潮湿、无风、低气压的环境中,人体出汗受到抑制,体内蓄热不断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系统处于紧张状态,闷热还会导致人体血管扩张,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出现脑出血、脑梗塞、心肌梗塞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据北京市心脑血管疾病调查显示,闷热天气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再者是会导致天气多变。强化防暑降温意识,充分认识极端天气的安全隐患,积极做好高温天气的部署和防范工作。准备充足的饮用水和防暑降温药物,将人丹、凉茶等防暑降温药物分发到各项目部。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错开施工,避免高温时段长期户外作业。宿舍确保空调制冷设备安全正常运行,积极排查安全隐患,严禁在宿舍内私自使用大功率电器,避免因电压超负荷运行造成安全事故。

要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加强职工身体健康检查。合理调整职工工作时间,科学确定劳动强度,全面改善劳动条件,开展危害与防护职业健康知识培训热天工作,提高工人在热天工作。突发疾病及时应急预案,及时组织救治,将高温天气作业对工人健康的危害降到最低,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在高温天气的作用下,很好地起到了保护作用。

哈尔滨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是怎样的,求详细点

4-6月份为春季,一般在8~10℃左右。

7-8月份为夏季,气候温热湿润多雨,7月份平均气温19-23℃,最高气温达38℃。

9-10月份为秋季,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9月份平均气温为10℃,10月份北部地区已到0℃,南部地区2-4℃。

11-次年3月份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有时也会出现暴雪天气。1月平均气温零下15℃-零下30℃,最低气温曾达零下37.7℃。

扩展资料:

哈尔滨的地形地貌

哈尔滨市区及双城区、呼兰区地域平坦、低洼,东部县(市)多山及丘陵地。东南临张广才岭支脉丘陵,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区,中部有松花江通过,山势不高,河流纵横,平原辽阔。

哈尔滨市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阶地上:第一级阶地海拔在132~140米之间,主要包括道里区和道外区,地面平坦。

第二级阶地海拔145~175米,由第一级阶地逐步过渡,无明显界限,主要包括南岗区和香坊区的部分地区,面积较大,长期流水浸蚀,略有起伏,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哈尔滨市重要农业区。

第阶地海拔180~200米,主要分布在荒山嘴子和平房区南部等地,再往东南则逐渐过渡到张广才岭余脉,为丘陵地区

近几年雨水频繁、极端天气变多,主要原因都有哪些?

雨水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我国北方,整个北方降雨量较同期增加了1倍多,是同期最高水平,且近几年北方的降雨一反常态,暴雨频次明显增多,甚至入秋以后的暴雨过程也非常明显。

气象科学中在定义极端天气时,是以某种气象的发生概率来定义,通常这种气象的发生概率低于百分之十,就可称其为极端天气,像郑州暴雨、山西暴雨等,就属于极端天气,再加上入秋以来南方持续高温,也与历史同期区别较大,所以我们确实可以说: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了,而这一切的根源,大概率指向全球气候变暖。

实际上,早在2016年之时,世界气象组织(WMO)就发出了警告,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会变得越来越多,人们要警惕越来越频发的高温、暴雨、龙卷风、台风等极端天气。可能很多人会感到诧异,不明白全球气候变暖与暴雨、台风等有什么关系,因为在普通人的理解范畴里,气候变暖就是地球温度变得越来越高,但其实这只是最直接的表面影响,实际上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气候系统,使地球气候系统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这里可以将地球气候系统拟人化,每一个正常人体内都有一套完善的循环调节系统,正是有这套系统的存在,使人类具备思考、消化、运动、病愈等一系列能力,正常情况下这套循环系统会持续、稳定工作,而一旦某个人类过多摄入脂肪、盐分等,就会增加身体正常系统的负担。

表面上看一个人肥胖点,不至于完全影响身体正常机能,运动、思考等都可以正常开展,但肥胖也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概率,导致身体极端变异的概率增加,这里的脂肪、盐分等就相当于人类往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都具备。

至于温室气体排放,相信不用做过多探讨,大部分人也都清楚。不过,不能将气候变暖的原因归到某一部分人身上,因为工业时代下的各种商品,背后几乎都关联着温室气体排放,所以我们不能一边享受着工业化带来的便利,一边吐槽工业形成的温室气体,实际上温室气体排放与全人类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