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霞客是如何玩儿成一个圣人的?

2.一张图告诉你,为什么徐霞客是世间少有的探险家

徐霞客是如何玩儿成一个圣人的?

天气预报江源今天天气_明天江源的天气如何

《中华遗产》2013年08期

古代中国文人的价值观

跟当时那个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人们

颇不相同

大部分人们想

升极乐、脱苦难、上天堂、得解救

换句话说也就是,这辈子活着

是为了死了以后,去到更好的地方

但对于咱们的文人来说

天堂就是史书

极乐是后世的传颂

最高的梦想就是不朽

而成为圣人

则是梦想之上,不敢触碰的野望

孟子大德,也只得到一个“亚圣”的称号

有一个人

一辈子不务正业

没中过榜、没当过官、没平过敌、没荡过寇

没有能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他活的潇洒开心

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修身治国平天下

似乎都跟他无关

可是他的名字却被后世牢牢铭记

他的奇人奇事奇文被传唱至今

人们封他为“游圣”

人人都羡慕他

却很少有人能活成他的模样

他就是徐霞客

20多岁新婚开始出行

待到年过半百

拖着双脚残废的身躯回家

30余年,走遍山川无数

去到最美、最神迷、最险峻、最壮丽的地方

用一生成就一本书、一种精神

点亮后世无数人的梦想

1

文能著书

《徐霞客游记》:人类第一本真正的旅游畅销书《博物》2013年12月

《徐霞客游记》是霞客先生的旅行日记

在旅途中,霞客多次遇险、遇盗、断粮、露宿

然而不论如何艰辛,他都要坚持记日记

每游历完一处,都会歇一阵子

同时整理路上的笔记,写成一部“游某地日记”

然后再开始下一次旅程

他的后人及民间藏书家

将在他生前的《游天台山日记》、《游黄山日记》

《游武夷山日记》、《滇游日记》等

许多散篇收集整理

集结成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这本书在明末读书人中引起了广泛兴趣

流传后世的手抄版本众多

然而由于战乱、经费等多种原因

一直没有付梓印刷

直到清乾隆年间

这本书才第一次被印刷出来,“投放市场”

果然大受欢迎,其影响经久不衰

直到如今,依然是旅游类图书中的畅销之作

如今,《徐霞客游记》中的“第一天”

5月19日(换算成公历)

已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徐霞客曾经描写过的雁荡四尖《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10期摄影/王心田

以往的文人游记

大都着重怀古咏今、借景抒情

徐霞客则不同

他更乐于探究山水成因,琢磨自然造化之奥妙

看山时

他往往着眼于山脉走势、褶皱断层

岩石性状、矿产植被等等

比如在云南腾冲

他曾记录火山南北坡的地貌差异

描述火山的喷气孔和堆积物,以及浮石的特性

看水时

他就会注意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区分各种类型的河谷河床

还把泉水分为冷泉、温泉、热泉、沸泉……

除了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描述探究

还收录了天南地北的民俗风物

以及他本人的攻略、感受和历险记

比如“粤西”(今广西)的饮食、习俗与中原迥异

让徐霞客大开眼界,于是饶有兴趣地悉数记下:

中原失传已久的“切脍”(古代“生鱼片”)

用牛马搅浑河水的捕鱼法,

饭馆里的竹鼠肉

野蕉和荔枝当下酒菜……

然而如果霞客的日记仅止步于

攻略模式的吃吃喝喝

无论他的文字有多么精准优美洗练

历史也不会如此推崇他

霞客的游记真正牛在他对山石河流地形

近乎于科学的探索和严谨的记录

他记录下的云南苍山雪线

如今成为研究云贵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

明代没有导航系统

徐霞客喜欢自己记录

地标、方位、里程、地势高下等信息

然后画出详尽的地图

难得他的“纯手工”地图相当精确

尤其对桂林七星岩、怒江等地的记录

与20世纪的测绘结果相差无几

而对于长江源头、珠江源头、澜沧江源头等

诸多重要水系源头,不信古来经典和讹传的探索

以及对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的详实研究

则将霞客推到了地理学家,甚至“游圣”的高度

2

武能斗匪

徐霞客描绘过的漓江两岸连绵不绝的石峰,“群峰丛合”《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10期摄影/滕彬

“游圣”徐霞客

22岁起上路

游山玩水30余年

4次远程跋涉

足迹遍及19个省市、自治区

长期在外,他练成了一身超凡的本领

上黄山之时,途遇大雪

陡崖结冰,就以铁杖在冰上凿坑攀登

他去黄山恰逢连日大雪

天一放晴,他就迫不及待地登山

“装备”只有一根竹杖,路面结冰难以下脚

他就用杖头在冰上凿坑攀登

到了山上,遇到一群僧人,对方大感惊奇:

“我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好几个月了

你是怎么上来的?”

17世纪没有天气预报

徐霞客一边根据经验“看云识天气”

一边自己积累各地的气象物候资料

上武夷山大王峰时

千仞绝壁没有下山之路

他就用手抓住悬着的荆棘

“乱坠而下”

在中岳嵩山

他还从太室绝顶上顺山峡悬溜而下

当探秘广西真仙岩石洞

徐霞客能从巨蟒身上跨过

霞客所描绘的雁荡山“危峰乱迭,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10期摄影/王心田

夜泊湘江时曾来了伙悍匪,明火持刀越货

霞客果断跳入江中,逆流而行,逃过一劫

命虽保住了,但财物行囊尽失

徐霞客却坚持不回家:

若因遇险而归,家人就不会放心他再出门了

结果他靠着向朋友借来的一点钱

完成了这趟湖南之旅

绝壁、猛兽、激流、盗匪对他都无可奈何

在没有装备、没有GPS、没有救援、没有客栈

甚至地图都是不可信的古代

徐霞客的旅程

是我们现代人想象不到的艰辛

3

走万里崎岖路

交八方赤诚友

徐霞客几次出行路线图《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10期

霞客的形象一向是一个孤独的行者

一个人用竹仗芒鞋丈量大地

驰骋数万里,蹉跎三十载

但其实,从他的日记和他去世后

多少友人不遗余力收集他的手稿可以看出

一介布衣的霞客先生

豁达亲切,朋友遍天下

从高官到大儒,从土司到僧侣,无所不包

金陵静闻和尚

同霞客一起开始“万里遐征”

他的目的地是当时的佛教圣地鸡足山

他们一路共同游历,却在湘江遭遇匪徒

静闻和尚被刺两刀,身受重伤

落水后还不忘保护经文和霞客的游记

终于当他们抵达广西后,静闻和尚在南宁去世

没有能够去到他想要朝圣的鸡足山

他的遗愿是:“若死,可以骨往”

霞客背着他的遗骨和血刺的《法华经》

从广西,到贵州,到云南

这些都是当时流放的瘴疠之地

一年的艰辛跋涉,霞客历经千难万险

终于抵达鸡足山

在悉檀寺将静闻的遗骨立塔安葬

终于完成对友人的承诺

云南宾川鸡足山《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10月摄影/杨士斌

黄道周,最后誓死抗清,以身殉国的大儒

当时名满天下,是士大夫气节的表率

他为袁崇焕辩护,被牵连入狱

1640年,霞客55岁

重病双腿残废,被抬回江阴老家,从此卧床不起

听闻年轻时,把臂共游福建大美山川的老友入狱

霞客一介布衣,不怕被牵连

重病之中无法出行,便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

去看望狱中曾经一同游历天下的老朋友

狱中冰冷,给他送去御寒的裘衣

黄道周用受刑带血的手写给霞客:

“死生不易,割肝相示者,独有尊公”

一年之后

黄道周出狱、流放

但他的好友霞客,已然逝去

澜沧江古渡口,徐霞客当年由此兰津古渡过澜沧江到永昌《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10月摄影/徐晋燕

钱谦益,东林党的领袖,柳如是的夫君

在他万念俱灰,欲皈依空门之时

心中只念着一件事:

“霞客先生的游记,乃此世间

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不应该泯灭不传

不仅霞客的精神不应该消散

天地间也不可以没有这本书”

他为霞客撰写传记,并嘱咐后人:

“霞客千古奇人,

游记乃千古奇书,

如果能够使这样的奇人奇书,

流传下去,使之不朽

那就是对于历史的一项伟大功业。”

有这样的友谊

霞客从来不是孤独的

4

一片真心不败

江苏江阴的徐霞客故居“仰圣园”《博物》2013年12期

徐霞客,游历天下

遇到江河,就要寻找到它的源头

遇到山岳,就想攀登到它的尽头

他想去到,最高之外的最高之处

找到,最远尽头的极远之所

从20岁到55岁

他几乎行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直到终于在云南感染上致命的瘴疠

直到疾病夺去了他的双腿和健康

但直到他被朋友送回江阴老家,卧床不起时

他仍在编纂着他心心念念的《溯江源记》

敢改经典中的经典《尚书禹贡》所说的:

岷江是长江之源

他用无可辩驳的实际地理勘测证明:

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

翻阅《徐霞客游记》是一件极其令人愉悦的事

字里行间,都能看到我们可爱的霞客先生

无论年轻还是年老,无论健康还是染病

他行走的每一刻,都像孩子一样

满满的快乐

整本书都是快乐

行走天下,翻山越岭

不是仕途迁徙、不为商贾利益、不因信仰朝圣

就是那么简简单单,对大自然的爱

行走的每一步都是奖赏

他说:

能够早晨在山顶,看朝霞云雾变换光影

晚上在山间,就着米粥,看明月照清泉

能够有这样的一天,用千秋来换,也不干

霞客先生

千古独此一人

布衣而不朽

一张图告诉你,为什么徐霞客是世间少有的探险家

明代“驴友”徐霞客一辈子到处自助游

写写游记、发发攻略,自得其乐

对平民百姓来说更属于不务正业

读书人崇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考试做官为正道

像徐霞客这样特立独行的

被称为“千古奇人”

XUXIAKE

徐霞客

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

图自《中华遗产》2013年8月

徐霞客本名徐宏祖

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人

他的父亲蔑视官场虚伪

对畅游山水情有独钟

徐同学深受父亲影响

虽然爱读书并过目不忘,却将科举当成浮云

每天沉醉在祖上修的藏书楼里

尤其喜欢看地理、 历史 、游记类的书籍

从22岁起上路, 旅游 考察30余年

朋友给他起了个 “霞客”的雅号

说他整天行踪不定,就像天际云霞一般

江苏江阴的徐霞客故居“仰圣园”

(图自《博物》2013年12月)

01 全能派旅行高手

长期在外,徐霞客练成了一身本领

他上黄山之时,途遇大雪,陡崖结冰

就以铁杖在冰上凿坑攀登

上武夷山大王峰时,千仞绝壁没有下山之路

他就用手抓住悬着的荆棘,“乱坠而下”

在中岳嵩山

他还从太室绝顶上顺山峡悬溜而下

当在湘江路遇强盗打劫

徐霞客飞身入江,逆流而行

当探秘广西真仙岩石洞

徐霞客还从巨蟒身上跨过

……

绝壁、激流、盗匪、猛兽

都不能阻止他前进的步伐

可谓全能派旅行高手

17世纪没有天气预报

徐霞客一边根据经验“看云识天气”

一边自己积累各地的气象物候资料

他记录下的云南苍山雪线

如今成为研究云贵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

那时候当然也没有导航系统

徐霞客喜欢自己记录

地标、方位、里程、地势高下等信息

然后画出详尽的地图

难得他的“纯手工”地图相当精确

尤其对桂林七星岩、怒江等地的记录

与20世纪的测绘结果相差无几

《徐霞客游记》木刻印本

徐霞客的旅行笔记,在他生前是《游黄山日记》、《游武夷山日记》、《闽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许多散篇。经他的后人及民间藏书家整理,才集结成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在明末读书人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因为收藏整理者不同,流传后世的版本众多。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这本书才第一次被印刷出来,“投放市场”便大受欢迎。对地理学家来说,《徐霞客游记》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现代的研究者仍能借助他的记录绘制地图,甚至构建地理模型。(图自《博物》2013年12月)

02 万里独行,始于足下

徐霞客的一生是与旅行考察密不可分的

他的考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22岁到50岁

二是51岁到55岁

他在51岁之前的旅行

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地区

以“游”为主,兼及地理考察

最后4年的旅行集中在西南地区

则是以考察为主

第一阶段

徐霞客去的地方

多是佛教或道教所在的名山圣地以及风景区

他虽然多次外出考察,但大多短期而归

老母在堂,孩儿年幼

“父母在不远游”

在徐霞客的思想中起着主导作用

徐霞客在东部的旅行

是从游览无锡和太湖开始的

他游遍了中国东部的名山大川

比如

雁荡山

徐霞客不像其他文人

仅止步于“雁荡三绝”

——灵峰、灵岩、大龙湫

而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精神

三进雁荡,爬遍大小山峦

先是登百岗尖边峰

后是登雁湖尖、百岗尖

以亲历所见

得出“大龙湫之水非雁湖而来”的结论

雁荡山,摄影/王心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10月

黄山

1616年和1618年,徐霞客两次登临黄山

这位以游历名山大川为己任的背包客

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心灵归宿

他立下了在此度过晚年的心愿

遗憾的是最终因病没能实现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的这两句话,让黄山身价倍增

明清以后

越来越多的游人争相追捧这位山界新星

黄山冬日之魅,摄影/华仲明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12月

03 西南!西南!

明崇祯九年(1636年)

是徐霞客外出考察中具有转折性的一年

徐母已经故去,徐霞客自己年届五十

他说“老病将至”,西游之志不能再加拖延

于是毅然开始了西南的“万里遐征”

他于九月十九日从江苏江阴出发

途经 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

最后到达 云南

徐霞客最后4年的旅行

具有十分浓厚的地理考察色彩

他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地理现象的考察上

进而探求其内在的规律

他以严格的科学态度

探察江河水系的来龙去脉

山脉的走向分布及其地貌特征

洞穴的位置、构造及其岩石形态

并且旁及植物、动物、岩石、

气候、矿产、水文等领域

所记文字占全部游记的80%

是游记中的 精华部分

广西

西南“万里遐征”的4年间

徐霞客在喀斯特地貌最丰富的广西

逗留了几近1年

在桂林山水之间

他考察了近一个半月

遍游桂林四周胜景

如虞山、叠彩山、伏波山、七星岩、

隐山、雉岩、南溪山、崖头山、荷叶山、

刘岩山、象鼻山、穿山、龙隐岩、屏风岩、

中隐山、侯山、牛角岩、狮子岩等

其中,七星岩和雉山分别上过两次和三次

不仅如此

他还往东北攀登桂林最高峰尧山

往东南畅游漓江水

考察阳朔附近的

龙洞、来仙洞、读书岩、白鹤山

登富教山

徐霞客在广西三里城逗留了50天

遍游韦龟岩、独山岩、小独山、青狮岩、

白崖堡岩洞、琴水岩、佛子岭等名胜

他又在广西庆远府停留了23天

遍游会仙山诸洞、龙隐岩、九龙洞、

三门岩、观岩,登多灵山

桂林阳朔的“漓江第一湾”,摄影/李想

云南

云南是徐霞客魂牵梦绕的地方

也是他一生在故乡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省份

自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入滇

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东归

他在云南游历长达1年9个月

行程3000余公里

现存的《徐霞客游记》中写云南的地方

占有1/3的篇幅

在此他穷江源、察地貌

于火山、地热、植物、山河等方面多有发现

鸡足山

是徐霞客游历考察生涯终结的地方

徐霞客曾两次游鸡足山

第一次是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

十二月二十二日首次到达鸡足山

于次年正月二十二日离此赴丽江

第二次是崇祯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

返回鸡足山修志

这次折回鸡足山

长期野外积劳带给他的病开始发作

徐霞客双脚浮肿,行走艰难

被云南丽江木府木增

派人送回江阴老家

到家后的徐霞客两足俱废

卧床一年后溘然长逝,享年56岁

宾川鸡足山古有西南佛都之称

徐霞客与此山结缘甚深

摄影/杨士斌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10月

徐霞客是一个世界级的探险家

在那个年代

不为政治、宗教、商业等功利目的

仅为求知而探险旅行的人

除徐霞客外,举世无双

竺可桢先生对徐霞客的评价一语中的:

回顾徐霞客的足迹

虽然他没有现代的地理学知识

但是他对所观察事物的综合分析

和古今联系的思考方式

对山脉、水源、地质、地貌的考察和研究

远远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人

此一生,已胜人间千百生

在徐霞客眼中

天地如此之大,海陆山河变化无穷

由此形成的风土人情也充满魅力

——能饱览、沉醉其中

人生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