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各地的冬天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方温差比夏季大

3.冬季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我国冬天气温特点_我国冬天气温特点是什么

东北的冬天很冷,最低温度零下40度至零下50度。

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地区冬季最寒冷的地区之一,一般来说,东北的冬天非常冷,平均气温在零下10度至零下30度之间。在最寒冷的时候,温度甚至可以降至零下40度至零下50度。由于东北地区的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风大雪多,气温极低,因此东北的冬天非常寒冷。

东北冬天的特点是气温极低,雪量大,风大,空气干燥。在东北的冬天,人们需要穿戴厚厚的保暖衣物,如羽绒服、棉袄、棉裤、手套、帽子等,才能抵御寒冷。由于雪量大,道路容易结冰,需要特别注意交通安全。此外,东北的冬季也是火灾高发季节,需要注意用火安全。

东北天气简介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大区和经济大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自1000mm降至300mm以下,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

东北地区地处温带气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多雨炎热时间短,秋季景色多采但短暂,冬季寒冷时长可达半年。东北地区平原广阔,称为东北大平原,盛产粮食作物,可称为东北大粮仓。东北还有长白山、兴安岭、有原始森林,盛产木材,森林动物种类繁多。还有山珍野菜。东北还有黑龙江、松花江、查干湖,盛水产品,查干湖冬捕全国闻名。

我国各地的冬天有什么不同?

气候特点

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冬”意味着风雨、湿度、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从秋季渐向冬季气候过渡。冬季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折回向北。立冬时节,北半球的太阳高度变小,白昼时间缩短,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还不很冷。孟冬(立冬至小雪)期间,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在南方部分地区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北方地区,在进入冬季前至春季这段时间都很寒冷,冬季几个节气的气候变化不明显,下雪是北方冬季的主要特征。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立冬至小雪节令(相当于农历十月)期间,常会有一段温暖如春的天气,以致一些果树误以为春天到来,二度开花,正所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在冬天季节,所谓“冷在三九”,“三九天”之前通常不会很冷。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每“九天”算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天"。自冬至节气起,开始进入“三九天”,强冷空气南下频繁,气温骤降,天气寒冷。所以,冬季真正寒冷,是在冬至后。

雪是北方冬季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冬季大雪节气的雪却往往不如小雪节气来得大,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雪节气在前,气温高,空气中的水汽总量比大雪节气大,下大雪的可能性也越大。实际上,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全年雪最大、大雪最多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因为那时气温更低、大气中水汽更少),而是在春季的雨水节气。

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方温差比夏季大

1、松花江

流域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内温差较大,多年平均气温在3~5℃之间,年内7月温度最高,日平均可达20~25℃,最高曾达40℃以上;1月温度最低,月平均气温-20℃以下,最低气温嫩江扎兰屯附近曾达-42.6℃。

2、吉林

冬季平均气温在-11℃以下。夏季平原平均气温在23℃以上。吉林省气温年较差在35~42℃,日较差一般为10~14℃。2015年,无霜期一般为100~160天。吉林省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59~301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毫米,但季节和区域差异较大,80%集中在夏季。

3、辽宁

全年平均气温在7-11℃之间,最高气温零上30℃,极端最高可达40℃以上,最低气温零下30℃。受季风气候影响,各地差异较大,自西南向东北,自平原向山区递减。年平均无霜期130-200天,一般无霜期均在150天以上,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

4、新疆

南疆的气温高于北疆,北疆的降水量高于南疆。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准噶尔盆地为零下20℃以下,该盆地北缘的富蕴县绝对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50.15℃,是全国最冷的地区之一。

5、内蒙古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年平均气温在-3.7(图里河)—11.2℃(额济纳旗)之间,与历史同期平均值相比,除呼伦贝尔市中西部地区接近常年外,全区大部地区普遍偏高,其中中西部大部及兴安盟东部、通辽市中部、赤峰市北部地区偏高1.0—2.2℃(苏尼特左旗)。

百度百科-松花江

百度百科-吉林

百度百科-辽宁

百度百科-新疆

百度百科-内蒙古

冬季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冬天,北方地区的最低温度,有时会下降到-40~-30℃,而南方地区的温度大都在0℃以上,最低温度也不过零下几度。夏天,北方和南方的温度差异却很小,原因何在呢?

这是因为地球上气温的高低,一是取决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二是地表热辐射能力的强弱。光照强度大,时间长,地面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就多,同时向空气放出的热量也多,气温就高,反之,气温则低。

我国地处北半球,冬天太阳光斜射北半球。但因阳光射向北方比南方倾斜得厉害一些,地面上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热量比南方少,即北方比南方的光照强度要小。

冬天,日光照时间南方比北方长,如冬至前后,我国海南岛海口市的光照时间约为10.9小时,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只有8.6小时左右。夏天情况正好相反,北方的光照时间比南方长,如夏至前后,哈尔滨白昼长达15.7小时左右,而海口只有13.2小时左右。

另外,在冬季,北方经常受到盛行的偏北气流影响,寒流频频南下,带来了当地纬度远不可能有的寒冷天气;在南方很少有偏北气流盛行,温度仍然较高。而到夏季,南方盛行的东南季风,把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吹到北方。

总之,冬季,我国南方比北方的光照强度大,光照时间又长,盛行偏北气流影响很小,这就造成北方和南方的温度相差很大;夏天,虽然南方的光照强度比北方大,但是光照时间短,而且盛行的东南季风,并源源不断地吹向北方,这就减少了两者的温差。所以夏天我国南北方的温度差异较小。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节气正值冬季三个月期间。天寒地冷、万物闭藏是冬季气候的特点,其间各节气的特点如下所述。

19.立冬时值公历11月7日前后,处于太阳黄经225度。立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习惯上,我国民问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又是人们进补的时期。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为冬季。

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这是说这一节气中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20.小雪时值公历11月22日前后,处于太阳黄经240度。此时因气温急剧下降而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时已呈初冬景象。

小雪三候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是说此时由于不再有雨,彩虹便不会出现了。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21.大雪时值公历12月7日前后,处于太阳黄经255度,“大雪”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表示降雪开始大起来。古人的解释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当地面有积雪,就是雪大的一种象征。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我国北方常有昼夜大雪,压断树枝,封锁道路的情况出现。在农业上,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这主要是说雪铺盖在地上,因温度低,能杀死越冬的虫子,给农业带来好处。

大雪三候为:“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由丁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三候的“荔挺出”的“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可简称为“荔”,也是由于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22.冬至每年公历12月22日或23日,表示冬季的寒冷将要到来。处于太阳黄经270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的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到达最低点,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故又称它为日短至。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夏至一样是阴阳转折时期,阴极而生阳,《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意思是说,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阳气渐升,阴气渐降,白昼渐渐变长,夜晚渐渐变短。

冬至三候为:“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所以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由于冬至一阳生,所以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23.小寒时值公历1月6日或5日,处于黄经285度。寒是寒冷的意思,表示冬季的寒冷已经开始,但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因此称小寒。

小寒三候为:“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当然,此时大雁还不会迁移至我国的最北方,只是已离开了南方最热之地。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喜鹊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鸟,常群居在人们居家附近的乔木上筑巢。据说喜鹊在谁家的树上鸣叫,谁家便会有喜事临门。第三候“雉鸲”的“鸲”为呜叫的意思。也就是说,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呜叫。24.大寒时值公历的1月20日前后,处于太阳黄经300度。此时天气寒冷至极,所以称为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正处于四九和五九中,往往比上一个节气有所回升,我国长江流域一带平均气温零下2~4℃,最低气温一般零下14~7℃,极端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20℃。最大冻土深度30-40厘米,为全年冻土最深的节气。有些年份,全年最低气温会出现在本节气中。

此节气降水稀少,常有寒潮、大风天气,气候比较干燥。

大寒三候为:“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这是说一到大寒节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并且此时冰冻的最结实,冰冻的尺寸也最厚。我国古代一般是在小寒与大寒时取冰收藏以备夏天之需。从此物候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大寒一般情况下不如小寒气温低,但此时却是冰层最厚、冻土最深的一个节气,所以名之日大寒也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