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降水极端异常

2.乾隆8年号称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气温超44°,他们怎样生活?

3.2013极端天气的2013极端天气

4.国家气候中心:当前我国高温热浪达61年来最强,此过程有哪些特点?

5.历史上的特大雪灾

6.重庆浙江等11省区市部分地区最高温超40℃,为何今年的天气如此极端?

2016年降水极端异常

中国极端天气历史背景简介_中国极端天气历史背景

2016年极端降水增加,但降水日数在减少,这与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相关。2016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偏多,暴雨洪涝、台风、强对流等气象灾害均呈现多发频发态势,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全国2016年暴雨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南北洪涝并发,长江流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26个省(区、市)出现不同程度城市内涝。登陆台风多,平均强度强,登陆强台风比例为历史最高,台风直接经济损失高于近10年平均。强对流天气多发重发,全国有2000多县(市)次出现冰雹或龙卷风天气,损失偏重。夏季全国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高温日数多,影响范围广,全国出现4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多地日最高气温破历史极值。宋连春表示,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呈多发频发趋势。

乾隆8年号称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气温超44°,他们怎样生活?

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春日里绵延细雨,夏季酷暑难耐,秋季黄叶漫漫,冬季白雪皑皑。每一个季节都有专属的魅力。关于季节,争议最多的就是夏季和冬季,这两个季节就像是正负两极,一个热死人,一个冷死人。不过人们最讨厌的还是夏天,高温天气会让不耐热的生灵消亡,大家都认为这几年越来越热了,但是在历史上,有过44°的高温。

一、历史上最热的夏天

现在天气一热,白天除非必要,大家能不出门就不会出门。为了过炎热的夏季,现代社会,人们有空调,有风扇,还有冷饮等。只要不出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降暑方法。在乾隆8年,被号称为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当时的极端高温天气在整个中国史上都比较罕见。

极端天气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按照标准,只要长时间达到超过35°就已经是高温的情况了。这个的学名叫作“热浪”,是气象灾害的一种,这也被称为热灾。比起洪涝灾害、地震、海啸等,高温灾害发生的频率还是比较小的。

二、热死人

乾隆8年,高温席卷了全国大部分的地方,这些在史料中都有记载。因为高温,在道路上,会有行人突然间倒下再也起不来,直接热死在路边。当时的气温已经超44°,在京师甚至晒死万人!这样的高温情况在过去也曾经有多,但是没有那么严重。

在过去,中国也曾经发生过热灾,在公元1215年,的时候,河南、安徽、湖南等省份受灾的情况比较严重。天气一炎热,人们对于水的需求就上升了。平日里。材米油盐都是比较昂贵的东西,那时候,水的价格更是无比的昂贵。水的价格甚至都像油一样了。

那些穷苦的人并没有钱买水,所以只能渴死热死。在路上遇到因为热灾去世的人数不胜数。乾隆8年,有法国的教士在中国居住,他曾经亲眼见证过这一段历史。法国教士A.Gaubil1在寄往巴黎的目击报告中表示,因为持续的高温,很多没有条件的人已经死去,有一些身体非常肥胖的人也是,太多的人死去引起了社会的恐慌。

虽然当时的官兵按照皇帝的旨意已经在救济百姓,但是那些发放的物资只是杯水车薪。那时候从7月的14日到25日,光是在北京郊区和城里面因为热灾死去的人就已经达到了11400人!而这仅仅只是北京这边死去的人数,要是全国因为热灾死去的人加在一起,数量是非常吓人的。

三、珍惜现在

在古代信息没有那么便捷,肯定会有一些因为热灾死去的人没有被统计到,实际的死亡人数肯定要比官方统计的多。这件事情对于很多的人来说,只是历史上的沧海一粟,但是这对于那个时候的百姓来说,却是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

现代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水虽然紧缺,不过人们买水早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困难了。就算是不买空调,家家户户也一定会有风扇可以抵消一些夏季的酷热。所有的一切都在往非常好的方向发展,这也告诉人们。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地珍惜当下。

结语

战争可以避免,亲人间的争吵可以避免,不想吃的东西也可以避免。但是自然灾害在任何时候都是无法避免的,这种危险永远都是未知的也是最可怕的。炎热的夏季要是没有了空调风扇,现代有些地区的人也会像古人一样,因为热灾而失去生命。与此同时,大家也要多爱护环境,才能为温度不要升高做出一份贡献。

2013极端天气的2013极端天气

极端天气为何越来越多?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副主任周波涛表示: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他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后,大气中能量分布会发生变化,比如蒸发加大、水循环速率加快等,从而造成极端偏多。

以干旱和洪涝为例,气候变暖后,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都会增加,更容易发生蒸发和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就会增加,可容纳的水分就会增多。这意味着要达到降水条件,就需要更多的水汽。如果大气达不到饱和状态,大气就会不断吸收水分,使得陆地更加干燥,形成干旱。而一旦大气达到饱和状态,由于大气含水量的增加,容易形成强降水,从而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此外,由于南北半球热量、水汽交换加强,气候就更容易变得异常。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预计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可能比20世纪后20年升高0.5℃-0.7℃,到2050年可能升高1.2℃-2.0℃。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

周波涛说,随着全球变暖,21世纪全球极端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可能增加。预计未来大多数陆地区域会更多的处在“水深火热”中。

科学家说, 类似2011年美国的干旱和2003年欧洲的热浪在内的一些极端可能是由全球变暖导致北半球巨大的波状天气流移动速度减缓引发的。

该结论来自一项针对环绕地球的迂回空气系统的研究。据路透社报道,这一结论有助加深人们对这些极端的理解。

科学家们说,这类地球空气流通常向北流动时会将热带的暖空气吸过来,向南则将北极的冷空气吸过来。但在最近几年夏季,这些气流更加频繁地出现速度减缓的趋势,导致一些地区天气闷热。

“在最近的一些极端天气中,这些行星波停顿在其轨道上几乎长达几个星期。”该研究论文的领导作者、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弗拉基米尔˙波图霍夫(Vladimir Petoukhov)写道。

“因此,热量就停留下来了,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带来温暖空气之后又带来凉爽的空气。”他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说。

北极和其以南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温度差异通常是波流动的主要驱动力,而波峰到波峰之间通常覆盖2500公里到4000公里的距离。

但人类使用化石燃料的活动导致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累积,进而令北极升温的速度快于其他地区,减缓了这一推动波流动的机制。

过去的研究已将这种极端与全球变暖关联在一起,但并没有确定一个根本机制,该研究的共同作者、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主管汉斯˙约阿希姆˙舍恩胡贝尔(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说。

这项研究只考虑了地球的北部部分,而且只是夏季的情况。2010年波图霍夫作为首席作者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最近几年欧洲冬季的寒流与北冰洋的冰量低有关。

近200个国家的已经同意在2015年之前达成新的协议,以遏制不断上升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该协议将从2020年开始生效。 厄尔尼诺(ELNINO)在西班牙语中是“孩子”之意,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 现象。

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这样的厄尔尼诺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 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又称拉尼娜。

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年发生的并且持续之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根据对近百年来太阳活动变化规律与厄尔尼诺关系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减少期到谷值期是厄尔尼诺的多发期,并有2至3次厄尔尼诺发生。

国家气候中心:当前我国高温热浪达61年来最强,此过程有哪些特点?

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这场高温,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40℃以上覆盖范围历史最大的一次。当前我国高温热浪达61年来最强,此过程有哪些特点?

此次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

持续时间长: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此次高温已经持续64天,超过2013年的62天,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

范围广:据中央气象台统计,6月13日以来,35度以上的高温覆盖面积达到531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为11亿。中东部地区有16个省区市出现40度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40度以上覆盖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3.4亿。40度以上覆盖范围为历史最大。强度大、极端性强的热浪天气过程:对于我国中东部地区来说,44度级以上的极端高温在观测史上比较少见,但在2022年这一波热浪天气中,44度气温屡见不鲜?河北、湖北、重庆多地出现44度及44度以上极端高温。河北、陕西、四川、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青海等地26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持平或突破历史极值,已超过2013年(187站)和2017年(133站)。以至于,中央气象台都挂起了预警机制建立以来的首个国家级高温红色预警,毫无疑问,我们正经历前所未见的罕见极端高温天气。总结:高温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容易使人疲劳、烦躁和发怒,高温时期是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道等疾病的多发期,死亡率相应增高,特别是老年人的死亡率增高更为明显。对于农村来说,持续的高温天气还会导致农业生产的高温热害。导致籽粒不饱满、粒重下降,农业的产量将受到较大影响。

历史上的特大雪灾

东北连降大雪,气温骤降,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其实,从历史记载来看,我国古代的大雪远比现在大得多,历史上共有四次寒冷期,而大雪也多发生在这四次寒冷期。

第一次是: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个寒冷期,相关史料几乎没有。最早的一次记载并未直接说下雪,而是“雨雹”,见于《竹书纪年》,事发西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那时牛马部分是野生,抗冻能力极强也照样冻死,可见大雪的犀利。

第二次是: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相当西汉末年到隋初,期间经历东汉、三国、晋、南北朝。实际上,在这之前反常气候已经出现,大旱大涝不断。刘彻(汉武帝)当皇帝时,好几个年头的冬季都出现了极端的大雪天气。《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记载了西汉时期的重大雪灾。“武帝元狩元年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冻死。元鼎二年三月,雪,平地厚五尺。元鼎三年三月水冰,四月雨雪,关东十余郡人相食。元帝建昭二年十一月,齐、楚地大雪,深五尺。”普通百姓有很多冻死,雪厚五尺,以汉代的单位换算,一尺约现在22厘米左右,五尺将达到110厘米,可见雪量之大。古语有云堂堂七尺男儿,大雪几乎到达古人齐胸处了。

第三次是:唐宋元时期,唐末一场超级大雪连皇宫每天都有人冻死了。唐代倒数第二位皇帝李晔(唐昭宗)主政末期的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是个大灾年,先是夏秋之交“久雨”,入冬以后就开始下雪,连雨夹雪一直下到春天也未停止,即史书所谓,“自冬至春雨雪不止。”这么糟糕的雪天,连皇宫粮食都断炊了,李晔只好命令宫人,在宫中支起一个小磨,自磨豆麦充饥。“自后宫、诸王十六宅,冻馁而死者日三四”,堂堂帝王之家,每天都有三四个人被冻饿死,民间灾难之深重就可想而知了。

《宋史·五行志》上的雪灾纪录以北宋初期为最,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主政的22年,有5个年头发生雪灾。宋代关于雪灾记载较多,动植物冻死的不计其数。《宋史五行志》“天禧元年十一月,京师大雪,苦寒,人多冻死,路有僵尸,遣中使埋之四郊。二年正月,永州大雪,六昼夜方止,江、溪鱼皆冻死。政和三年十一月,大雨雪,连十余日不止,平地八尺余。冰滑,人马不能行,诏百官乘轿入朝。飞鸟多死。”政和三年十一月的雪连下十多天,鸟都冻死许多,雪深八尺,可想而知有多可怕,人跳进去瞬间就没了。当时京师站岗的士兵手冻得兵器都拿不了,有的士兵被冻成了僵尸。”老百姓没吃的没烧的,官府不得不让老百姓到花园砍伐花木当柴烧。

第四个寒冷期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降雪日数多,天气寒冷,积雪深度也令人惊恐。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历史资料记载,明清两朝江西、浙江、安徽南部、江苏南部都出现过积雪“丈余”的记录。一丈为十尺,明清时期尺的标准不一,大致在0.32-0.35米,与今天一尺33厘米相差不大,约莫就跟一个2升装的饮料瓶高度。“丈余”约为3.3米左右,相当于10个2升饮料瓶的高度,高度估计是农村老家平房顶差不多。朱祁钰(明代宗)当皇帝的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冬,中国自北到南大部分地区都下了罕见大雪,极为严寒,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连下一个多月的雪,灾情严重:江苏苏州,太湖断航,港口封冻,“人畜冻死万计”;浙江安吉,“冻死百余人”;河北沧州,“冻死人畜无数”;山东德州,“人畜冻死”。朱厚照(明武宗)当皇帝的正德八年(公元1513 年),雪下得最凶猛的是华东地区,这些地区江河冰合,鸟兽冻死,甚至冻毙村民。南方的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湖竟然同时成了“超级溜冰场”:太湖,“冰,行人履冰往来者十余日”;洞庭湖,“冰合,人骑可行”。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冬天,华北、华东、华中等地连降大雪,连续下40至60天不等,黄河至龙门段都冻起来了,淮河更是坚冻两个月。全国好多省市的地方志上,都有冻死人记载。

离我们最比较近的就是08年的特大雪灾了。特大暴雪波及的地域很广。从东三省的哈尔滨、伊春、佳木斯、四平、松原、沈阳、鞍山、本溪、葫芦岛、锦州,到内蒙古的库伦、通辽、科左后旗,再到山东济南。白茫茫的大雪,覆盖了小半个中国。沈阳全市平均降雪量、积雪量,已全面超过2007年元宵暴风雪,平均积雪40厘米左右,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辽宁最大的一次暴风雪。11月9日,内蒙古通辽的积雪深度打破自1951年以来最深纪录。通辽科尔沁地区,由于积雪太深,当地居民出行基本靠“爬”,风力大至八九级,被吹得睁不开眼。08年的雪灾,很多人应该还记忆犹新。造成那一年灾害的罪魁祸首就是冻雨。这种雨落下时是低于0℃的过冷水滴,碰到树枝、电线、枯草等地上物,就会冻结成外表光滑、晶莹透明的一层冰壳。正是低温冻雨造成电力供应中断、京广铁路湖南段中断、京珠公路湖南段中断,从而对当年的春运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影响。

重庆浙江等11省区市部分地区最高温超40℃,为何今年的天气如此极端?

极端的高温预警和暴雨预警频频来袭,天气极端的主要原因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地球对气候的变化有一种自然反馈的机制,地球通过这种机制对气候进行调整,以维持地球气候系统的稳定,如果没有这样的机制,地球的气候就会走向极端,总而导致生态系统崩溃。极端天气就是这种反馈机制的一部分。

极端天气的原因。地球46亿年的历史里,地球板块的运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会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会让地球进入大小冰河期。地球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大冰期,每次的时间间隔大约为2到3亿年,而且在每次冰期间都会出现先上升后降低的波动趋势。人类刚好就处于第四轮冰河周期中,第四次大冰河期大始于距今200到300万年前,大约?成长九万年才会进入冰封期。

工业革命几百年以来,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开发,使得人为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当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一倍,全球的温度会上升两度左右,最高可以达到五度左右。温度的上升会直接影响空气的流动和气压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形成台风,龙卷风,暴雨和冰雹等气象。

极端天气的影响。温室气体对地球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但会造成局部天气极端异常现象,同时还会导致气温上升,导致全球的冰雪融化,包括青藏高原,南北极和北半球的冻土层。海平面的上升会加速天气的极端变化。虽然温室效应抵消了冰河期对人类的影响,但是随着人类数量的减少和地球的自我调节,地球的环境会重新达到平衡,最大规模的冰封将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