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巴西、美国、印度、俄罗斯、德国、埃及、澳大利亚八个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河流水文、植被、气候
2.以“大海的奥秘”为题,写一篇演讲稿,作文高手提供一些稿子和资料。
3.谁知道大兴安岭的林海?要完整!文配图最好!!!
4.初一期末考试试卷
5.关于黄河与《黄河颂》的问题急求~
2011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24分
1.给下面选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所给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3 分)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 )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代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shù( )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摘自胡适《我的母亲》)
束_______ shù_______ _______改为_______
2.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3分)( )
A.为了防止校园安全问题不再发生,各个学校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在“亚运会”的筹备会上,各相关部门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C.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D.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3.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百草园”“吩咐”“质朴”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B.“万物复苏”“孤独之旅”“雄伟壮丽”都是主谓短语。
C.“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一个单句。
D.“正直的中国人不但重视维护个人尊严,更是毫不犹豫地去维护国家的尊严。”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
4.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7分)
⑴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⑵苍颜白发,_____________,太守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⑶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________________。(老舍《济南的冬天》)
⑷有一种品质叫无私,有一种情感叫无悔,把它化为形象的诗句,那便是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论语)十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为人处世之道。
5.名著阅读。(3分)
⑴《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他的十篇回忆散文。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是(1分)( )
A.《藤野先生》 B.《琐记》 C.《社戏》 D.《五猖会》
⑵在“全民读书月”中,校文学社举行了“名著书评”活动,同学们写出了许多概括、精练的书评,读罢令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例如:
《伊索寓言》:简洁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理想主义光芒,激励过无数中国人积极进取的文学作品。
请你也仿照以上书评的形式,为下列名著(任选其一)写上精彩的书评。(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写)((2分)
①《骆驼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格列佛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水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5分)
陈玉蓉,55岁,是湖北武汉一位平凡的母亲。她的儿子叶海滨13岁那年被确诊患有肝豆状核病变,这种肝病可能导致死亡。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陈玉蓉请求医生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可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无法捐肝救子。当晚她就开始了减肥之旅。随后的7个多月里,她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有时夹块肉送到嘴边又放下。每天坚持暴走10公里,走破了四双鞋子,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刮,刮了又长。
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医生都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的。”2009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
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假如你是《新闻晚报》的小记者,报社派你去采访陈玉蓉,你想问哪两个问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有关陈玉蓉的帖子出现在母爱论坛后,引起了网友对母爱的热议。下面是两位网友的跟帖评论,请你以“网友寸草心”的身份也跟帖,写一句评论的话。(2分)
网友三春晖:我觉得母爱是伟大的,但更多的是平凡的。
网友康乃馨:母爱很平凡,她是我晚归时那盏等候的灯。
网友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4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7-8题。(4分)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悠然”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饮酒》赏析有误的一是(2分)( )
A.这首诗赋予菊以特殊的意蕴,以“采菊”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B.“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C.“此中有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一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14分)
甲
口技
清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
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⑴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觉
⑵今客鼓此 鼓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
A.无敢哗者/起坐而喧哗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邪
11.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2.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3分)
第一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都采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12分)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 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 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4.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结合链接材料完成下面问题。(2分)
材料连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减排”的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4题。(16分)
⑴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⑵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⑶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⑷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⑸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⑹“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⑺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⑻“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⑼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⑽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⑾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姐才十八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姐穿上了。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⑿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 “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⒀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⒁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①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⒂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⒃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⒄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注:①攫(jué):抓,这里是扯的意思
(选自《时文选粹》)
19.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
反感→( )→( )→( )
20.第⑶自然段写到:“我”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却还要挂出生母的照片。你如何理解“我”的这一举动的,请简要分析。(2分
2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⑾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分)
22.阅读第⑿自然段划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分析“我”和母亲流泪的不同原因。(3分)
23.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用你认为最恰当的词概括这位母亲的形象。(3分)
24.一位同学读完本文后,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小诗,请你结合本文的阅读感受,运用比喻的修辞,再仿写一段,整体上要求与前两段的风格一致。(3分)
母亲是一张弓,我是弓上的箭,您宁肯将筋骨拉断,也要把孩儿送到人生之巅。
母亲是一座桥, 任我将您的脊梁踏弯,不管风霜雪雨,都把我送到理想的彼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5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每一个人都在展示着自己的形象:文明自律的,粗俗放任的;勇于进取的,畏缩不前的;朝气蓬勃的,萎靡不振的……
请以“形象”为话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现实生活,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1.shù 恕 “代”改为“待” 2.D 3.B
4.⑴天街小雨润如酥 ⑵颓然乎其间者 ⑶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⑴C ⑵①《骆驼祥子》:旧社会最底层平民辛酸故事的真实写照 ②《格列佛游记》以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清新的文字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想世界 ③《水浒》: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塑造了一群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形象。
6.⑴陈玉蓉每日暴走10公里减肥割肝救子 ⑵A.陈妈妈,每天暴走10公里坚持了7个多月,是什么力量让你坚持下来了呢? B.陈妈妈,祝贺你们母子俩早日平安,现在你最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呢?(必须切合材料来谈) ⑶网友寸草心:母爱是不求回报的,但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好好报答伟大的母爱。
第二部分:
一、7.表达了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8.B
二、9.⑴觉:睡醒。⑵鼓:弹奏。 10.D
11.⑴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⑵里面(中间)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12.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 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意对即可)
13.侧面烘托。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三、14.逻辑顺序
15.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大意对即可)
16. “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17.内容: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利弊。 写法:把气温升高的利与弊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气温升高的弊大于利,(大意对,答出一方面即可)
18.示例:⑴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⑵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⑶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
19.接受(好感)——感谢(感激)——怀念(思念、愧疚)。
20.由于“我”年少不懂事,心理上还不能接受后妈,于是有意挂出生母的照片,一方面表达了“我”对继母的反感,同时也包含着刚失去母亲的“我”对生母的思念。
21.继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要有记叙的相关要素,时间,人物,事件,结果,其中事件必须讲到嫁女儿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22.不设统一答案,“我”流泪宜从三个方面回答: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愧疚。母亲流泪的原因是:⑴为女儿远嫁而伤心。⑵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而欣慰。(如有学生答“为自己多少年受的委曲而流泪”,最多给1分)
23.(1)勤劳朴实。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帮人家看孩子,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2)善良慈爱。终始疼爱我和弟弟,我被自行车撞倒后背我去医院,自责自己没有照看好我。(3)宽容。在我挂出生母的照片后不仅不反对,还说服父亲,表现了一个农村妇女极大的宽容之心。(4)无私。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忍痛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内蒙古,悉心照顾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不是生母,胜似生母。(必须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仅仅写出性格只得一半分。)
24.不设统一答案。要求运用比喻修辞,表达对母亲的赞美,语言通顺、风格与前文大致相似即可,结构、韵脚等均不作要求。(视修辞的运用和语言通顺程度给分)答案示例:母亲是一条小船,风口浪尖从不回旋,勇敢地载着儿女们,渡过了多少激流险滩。母亲是一座高山,您伟岸的身躯,立地顶天,竭力把您的儿女举到宇宙之间。母亲是一部大书,这书我永远也读不完,您是我人生的辞典,牵引着我努力向前。
日本、巴西、美国、印度、俄罗斯、德国、埃及、澳大利亚八个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河流水文、植被、气候
黄河(Yellow River)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发展。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黄河文化有《黄河大合唱》等,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王之涣等,都留下了千古绝唱。另有音乐家、教授、演员等人以此为名。
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黄河诗歌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崔曙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现状:
2004年12月份,陕西潼关断面和河南三门峡断面河水氨氮均超过标准0.7倍,潼关至三门峡段黄河水质“沦落”为四类,已完全不适宜用作饮用水源。2005年1月上旬,三门峡大坝坝下坝上两个监测断面及郑州花园口断面水质“恶化”为五类。
黄河水质到了警戒点.
“黄河水质已经到了警戒点,再恶化一步,引黄济津就要被迫中断,三门峡、郑州等城市的吃水也要成大问题了。”昨日上午,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共管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监督管理处处长李祥龙对记者谈起当前日益严重的黄河水污染状况,显得忧心忡忡。
来自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11月以来,陕西龙门以下的黄河中、下游河水水质明显变差,污染物浓度显著上升。2004年12月份的监测资料显示,陕西潼关断面和河南三门峡断面河水首要污染物氨氮均超过标准0.7倍,潼关至三门峡段水质“沦落”为四类,已完全不适宜用作饮用水源。而记者昨日从该中心得到的最新资料显示,2005年1月上旬,三门峡大坝坝下坝上两个监测断面及郑州花园口断面水质已进一步“恶化”为五类,三门峡、郑州、洛阳、新乡、开封、濮阳等河南省沿黄城市饮用水受到了严重威胁。
“去年12月30日,我们已经正式向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水利和环保部门发了函,向他们通报了近期河水污染的情况,并请他们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超标排放及偷排偷放行为,同时也提醒有关部门作好启用备用水源的准备。现在看来,水质仍然在向着更差的方向发展。”李祥龙愁容满面地说。
“黄河水质岌岌可危,我们不仅加密了监测频次,同时作好了应急预案,一旦水质越过临界点,我们将立即向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报告,并通报给陕、晋、豫三省。”李祥龙告诉记者。
三门峡市民守着黄河买水吃
三门峡市是黄河进入河南省后流经的第一个城市,市区距黄河最近处不到一公里,黄河水是三门峡市区90%以上市民的饮用水源水。但是目前,三门峡市民普遍反映,自来水有土腥味,口感差,不好喝,不少市民只好买水吃。
1月12日中午12时30分,记者在位于三门峡市六峰路北段新欣小区的入口处看到,两辆小型卡车在此卖水,一辆车来自三门峡西站温塘村,一辆车来自市郊的后川村,前者卖的是矿泉水,后者卖的是井水。价钱一样:10公斤2元钱。
在此排队买水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家常年使用三种水:自来水洗衣服、洗菜;矿泉水做饭;纯净水喝。“像你这样,在三门峡市常年使用三种水的人有多少?”记者问李女士,她说,太具体了她也说不清,但她家的邻居、朋友90%以上都是如此。
记者随后来到该市黄河路北九街坊一家属院,在院门口又看到了和新欣小区相同的一幕。正用一个白色塑料大桶接水的三门峡市二中史老师告诉记者,7岁的儿子现在连刷牙都不用自来水了,说自来水味道不好。
那么,三门峡市自来水厂所取的黄河水究竟如何呢?
昨日,在郑州,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业务管理室主任王丽伟告诉记者:“说三门峡水库现在存的是一湖脏水一点都不夸张。”在王丽伟随后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最新监测报告中,记者看到,2005年1月上旬,三门峡大坝坝上坝下两个断面水质均为五类。而记者在三门峡采访时发现,三门峡市自来水厂在黄河的取水点与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三门峡大坝坝上断面取水点几乎就在同一个地方。
而更为严重的是,郑州、开封等城市的情况也和三门峡大抵相同。据了解,目前,郑州市75%左右的自来水来自黄河,开封的比例更高些。李祥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不止一次地说,就是仅从自己作为一个郑州市民的角度来讲,他也同样为黄河目前的水质状况担忧。超标河段十年增加20%
记者在采访中吃惊地发现,黄河不仅现在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污染,而且这种污染还在加剧。
在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记者在一份名为《黄河流域十年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的报告中发现,近十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加之天然来水量偏少,黄河流域水质污染日益加重。特别是2000年以来,水污染形势更为严峻。
据介绍,2003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超三类水质标准(以下简称超标)河长达78.6%,与1994年的68.8%相比,上升幅度达9.8%。
与全流域水质情况相比,黄河干流污染发展趋势更为严重。1994年干流超标河长占57.4%,其后至上世纪90年代末,超标河长基本维持在60%左右,2000年以后水质急剧下降,至2003年超标河长达78.1%。与1994年相比,超标河长上升幅度已达20.7%。目前,黄河干流污染最严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石嘴山至乌达桥、三湖河口至喇嘛湾以及潼关至三门峡等河段。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据2003年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年报资料显示:潼关、三门峡、喇嘛湾断面的氨氮年平均值分别超标2.8倍、2.1倍、1.3倍;石嘴山断面化学需氧量年平均值超标1.2倍。
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负责同志指出,初步估计,到2010年,全流域年均废污水排放量将超过65亿立方米。如不采取治理措施,黄河干支流大中城市所在的河段水质有可能全部劣于五类水质标准。生产、生活污水染脏了黄河
那么,造成黄河流域近十年水质污染逐渐加重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丽伟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入河污染物总量增多,其二是黄河水量偏枯。
据王丽伟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大量涌现,生产和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废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大,而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污水处理率偏低,部分企业未实现达标排放,加之农业耕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每年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
资料显示,1990~2000年的10年中,流域内废污水量从32.6亿立方米增至42.2亿立方米,增加了近三成。
另外,近十年来,由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降水减少、水量偏枯,水体稀释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引起流域水质变差。四大对策救黄河
近年来,黄河水量逐年减小,超标污染河段迅速增加,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忧虑。许多专家发出这样的惊人之论:如此下去,黄河不仅英姿不再,而且必“死”无疑。那么,仅就解决污染来讲,怎样才能拯救我们的母亲河呢?
王丽伟说,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就真正重视起来,作好4个方面的工作,黄河还是有救的。其一是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减少废污水排放量。
王丽伟说,针对当前黄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当务之急是加大对沿黄污染源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排污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限排,对不达标企业责其限期整改,治理无望的则关、停、并、转。同时加快城市污水管网设施及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减少城镇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
二是探索水污染防治的新路子、新机制,走联合治污道路。
王丽伟认为,多年来水污染防治的实践证明,单凭水利或环保某个部门去治理水质污染问题很难取得明显的成效。今后要研究建立水利与环保部门联合治污的新机制、新路子。尽快建立以流域为单元,流域与区域结合、环保与水利部门相互协调的联合治污机制,并在重大问题上协商一致,共同防治水污染。
三是加强农业耕作的科学管理。王丽伟说,农业施用化肥、农药,农田水流的无组织排放,是地表水体中氮、磷的主要来源之一。首先,应科学施肥;其次,要尽力减少农药的施用,提倡依靠生物链消除害虫;另外,在农田和水体之间建立合理的草地或林地过滤地带,等等。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降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
四是提倡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王丽伟说,目前黄河流域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50%,而一些示范灌区其灌溉水的利用率可达75%左右。今后应推广井渠结合,引黄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推广滴灌等技术,挖掘引黄灌区节水的潜力,而工业节水的潜力则更大。相关资料
据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业务管理室主任王丽伟介绍,1999年春节前后,黄河干流龙门以下河段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污染事故,龙门至山东济南泺口,全长991公里河段的水质全部为超五类,而超五类水除用作农业灌溉及一般景观用水外,几乎再无他用。此次大范围的污染事故影响了沿黄10多个城市的生活供水与工农业用水,郑州、开封被迫减少引黄水量,启用有限的备用水源,山东东营、滨州等没有其他水源的城市也被迫全部停用黄河水,自来水厂停产,几百万人的生活用水无法保障。此次水污染事故污染范围之大,程度之重,持续时间之长,在黄河上前所未有。
以“大海的奥秘”为题,写一篇演讲稿,作文高手提供一些稿子和资料。
日本气候
日本全国横跨纬度达25°,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著。北海道与本州的高原地带属亚寒带,本土地区属温带,而冲绳等南方诸岛则为亚热带。此外,日本所处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日本可分为六个气候区,分别是: 北海道气候 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响,降雨量较日本其他地方为少。夏季短暂且凉爽;冬季漫长而寒冷。 日本海侧气候 范围为本州岛西部海岸地区。冬季受西伯利亚高气压所控制,吹西北风。同时由于暖流对马海流在冬季通过日本海而带来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夏季降水较少,有时因焚风而会出现异常高温。 中央高地气候 典型的内陆性气候。冬寒夏凉。冬季与夏季及昼夜之间温差很大。降雨量少 太平洋侧气候 包括了本州东海岸、南四国和九州大部分地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梅雨强台风多。冬季则降雪较少。 濑户内海式气候 包括了山阳地方、北四国、近畿与九州局部地区。这里天气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时遭受旱灾之苦。 南西诸岛气候 范围为琉球群岛。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暖。降雨量大。夏季常受台风吹袭。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侧地区冬季的降雪;6、7月(冲绳、奄美为5、6月)间连绵不断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陆或接近日本的台风。日本有记载的最高温度纪录是40.9度,于2007年8月16日在崎玉县熊谷市和岐阜县多治见市测得;有记载的最低温度纪录是-41度,于1902年1月25日在北海道旭川市测得。地形、地势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富士山被日本人尊称为:圣岳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305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仅次于埃及(3503人/平方公里)。 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的地方,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全国有20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在火山分布地区,景色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地。
河流、平原、湖泊
日本境内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丰富,最长的信浓川长约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 日本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风季节,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为此,日本修筑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库,用于防洪。河水广泛用于生活用水、农业和工业用水、水力发电。
海岸线和海洋
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 由于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两季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达4000毫米以上。近年,导致海水升温的厄尔尼诺现象也对日本产生影响,主要是梅雨持续时间延长,容易形成冷夏和暖冬。
地貌地质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由于平原较少,日本很多山上都种植农作物,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近年发生的阪神大地震、新舄县中越地震都是里氏6级以上的强震,受到世界各国关注。日本的温泉很多,并且已经发展成为旅游景点。 由于日本的岛屿呈北东向延伸得很长,南北跨越纬度约20度,因此有许多种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大部分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的九州岛、四国、琉球群岛有副热带季风气候。北部的岛屿夏天温暖,冬天则十分漫长、寒冷,还时常有大量降雪。而中西部地区则冬天比较干燥,很少下雪,夏天潮湿。
经纬度坐标:南纬 15°45', 西经 47°57' ,所处时区 UTC/GMT -3 小时 (西三区) ,和北京时差比中国北京时间晚11 个小时。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巴西的地形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亚马逊河流域和西部。全境地形分为亚马逊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其中亚马逊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1/3。有亚马逊、巴拉那和圣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亚马逊河全长6751公里,横贯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积达390万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经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圣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长2900公里,流经干旱的东北部,是该地区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线长7400多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领海外专属经济区188海里。 其中,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圣保罗是南半球最大的城市。 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气候,南部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亚马逊平原年平均气温25~28度,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16~19度。 自然资源:铁矿砂储量650亿吨,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矿砂品位极高,多数在60%以上。铀矿、铝矾土和锰矿储量居世界第三位。森林覆盖率52.2%,是有名的红木之国。水力资源极其丰富,居世界前列。海岸线7400公里。渔业资源丰富。咖啡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香蕉产量居世界首位。甘蔗、柑桔产量首世界之首。桔汁的出口产量占国际市场的85%。木薯的产量居世界之首。可可、大豆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玉米产量居世界第三位。旅游资源异常丰富。
黄石国家公园大稜镜温泉:全球首个国家公园
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位于西半球,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等。其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海岸线22,680公里。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西部沿海地区分布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温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气温-3℃,7月24℃;墨西哥湾沿岸1月平均气温11℃,7月28℃。[1]全国最低点为死亡谷(Death Valley,-86 米),最高点为麦金利山(Mount Mckinley,6,198 米)。
气候
美国几乎有着世界上所有的气候类型(地跨寒、温、热三带,本土处于温带),在主要农业地带少有严重的干旱发生、洪水泛滥也并不常见,并且有着温和而又能取得足够降雨量的气温。 影响美国气候的主要是北极气流,每年从太平洋带来了大规模的低气压,这些低气压在通过内华达山脉、洛矶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时夹带了大量水分,当这些气压到达中部大平原时便能进行重组,导致主要的气团相遇而带来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时这些暴雨可能与其他的低气压会合,继续前往东海岸和大西洋,并会演变为更激烈的东北风暴(Nor'easter),在美国东北的中大西洋区域和新英格兰形成广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广阔无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许多世界上最极端的气候转变现象。
水系
从芝加哥约翰·汉考克中心俯瞰密歇根湖
从总体上可分为三大水系:凡位于落基山以东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称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长6020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称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罗拉多河、哥伦比亚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东部的大湖群——五大湖。包括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属冰川湖,总面积24.5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称,其中密歇根湖属美国,其余4湖为美国和加拿大共有。苏必利尔湖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积在世界湖泊中仅次于里海而居世界第二位。五大湖湖水汇入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
印度共和国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领土面积297万多平方公里。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强,山地只占四分之一,高原占三分之一,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 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1707.52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领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的76%),居世界第一位,东西最长为9000公里,南北最宽为4000公里。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37653公里。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地形: ①主要山脉: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 ②两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③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气候
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候。温差普遍较大,1月平均温度为1℃到-35℃,7月平均温度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但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和湿度适宜,利于针叶林生长。 近五分之四的人口(包括乌拉尔区)、大部分城市和首都莫斯科均在欧洲部分。西部几乎全属东欧平原,向东为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北西伯利亚平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耸立着达高加索山脉,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从西到东大陆性气候逐渐加强,冬季严寒漫长;北冰洋沿岸属苔原气候(寒带气候),太平洋沿岸属温带季风气候。从北到南依次为极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带和半荒漠带。大河有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等。
河流和湖泊
①欧洲第一长河——伏尔加河,全长3685千米。(俄罗斯的母亲河,五海通航) ②西伯利亚地区的鄂毕河、叶尼塞河(水流最湍急)、勒拿河(全国最长)。 ③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最大的淡水湖)和里海。
自然资源
俄罗斯资源总储量的80%分布在亚洲部分。 ①森林和水力资源。 ②矿产资源:煤(库兹巴斯)、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库油田)、天然气、铁(库尔斯克)、锰、铜、铅、锌等。石油探明储量82亿吨(2009年数据),占世界探明储量的4—5%,居世界第八位。森林覆盖面积8. 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50. 7%,居世界第一位。林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强,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资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核能发电量为1310亿千瓦/小时。核电占俄电力的10%。煤蕴藏量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铝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铀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黄金储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 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据1982年国际海洋法协定,德国在北海和东海的领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约22公里),其面积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苏伊士运河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 埃及地图
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濒地中海,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全境96%为沙漠。最高峰为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纵贯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内长1530千米,两岸形成宽约3~16千米的狭长河谷;入海处形成2.4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仅为国土面积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带。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千米)。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损坏农作物。全境大部属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红海沿岸和西奈半岛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气候干热,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达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区终年很少降雨。沙漠与半沙漠广布。西部利比亚沙漠,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大部为流沙,间有哈里杰、锡瓦等绿洲;东部阿拉伯沙漠,多砾漠和裸露岩丘。尼罗河纵贯南北,两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构成肥沃绿洲带。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磷灰石、铁、锰等。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领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岛这一小部分领土在亚洲。在行政上,划分为8个经济区,每区包括一个或几个省,全国共有26个省。埃及地处欧亚非之洲的交通要冲,北部经地中海与欧洲相通,东部经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战略位置和经济意义都十分重要。 古埃及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规则的四方形。东西宽1240千米,南北长1024千米,地形平缓,无甚大山,沙漠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6%。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是“埃及的母亲”。它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非洲第一长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全长6670余千米。它由发源于乌干达维多利亚湖的白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汇合之后流入埃及。从南到北纵贯埃及东部,在埃及境内一段长达1530千米,确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资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罗河的哺育下,发展了其光辉灿烂的古文化。 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一般把埃及分为4个地区——尼罗河流域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西部沙漠地区、东部沙漠地区、西奈半岛地区。开罗以南是宽约3~16千米的尼罗河绿色长廊,一般称为上埃及。开罗以北称为下埃及。亚历山大和塞得港之间是尼罗河三角洲的冲积平原,面积约2万~4万平方千米。过去,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给三角洲带来肥沃的冲积物。这里是埃及古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地区,埃及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尼罗河以西的西部沙漠又叫利比亚沙漠。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约占埃及面积的2/3。它的南部海拔350~500米,大吉勒夫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中部和北部多洼地,以盖塔拉洼地面积最大。有地下水的洼地形成绿洲。 尼罗河以东的东部沙漠,亦称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红海之滨,地势由东向西倾斜,红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面积居世界第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和巴西,约相当于五分之四个中国。它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等岛屿组成。澳四面临海,东南隔塔斯曼海与新西兰为邻,北部隔帝汶海和托雷斯海峡与东帝汶、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相望。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占大洋洲的绝大部分。海岸线长36735公里。虽四面环水,沙漠和半沙漠却占全国面积的70%。在东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海岸线长达37521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澳大利亚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岖的多石地带、浩瀚的沙漠和葱郁的平顶山峦,东部有连绵的高原,全国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拨2230米,在靠海处是狭窄的海滩缓坡,缓斜向西,渐成平原。沿海地区到处是宽阔的 澳大利亚大堡礁
沙滩和葱翠的草木,那里的地形千姿百态:在悉尼市西面有蓝山山脉的悬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脉高大、优美而历经侵蚀的火山颈,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则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墨累河和达令河是澳大利亚最长的两条河流。这两个河流系统形成墨累-达令盆地,面积约1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大陆总面积的14%。最长河流墨尔本河长3490里。艾尔湖是靠近大陆中心一个极大的盐湖,面积超过9000平方公里,但长期呈干涸状态。 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国土,约70%,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中部大部分地区不适合居住。澳大利亚有11个大沙漠,它们约占整个大陆面积的20%。由于降雨量很小,大陆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积实际上被沙漠覆盖。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平坦、最干燥的大陆,中部洼地及西部高原均为气候干燥的沙漠, 中部的艾尔湖是澳大利亚的最低点,湖面低于海平面15米。能作畜牧及耕种的土地只有26万平方公里。沿海地带,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带,适于居住与耕种。这里丘陵起伏,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个沿海地带形成一条环绕大陆的“绿带”,正是这条“绿带”养育了这个国家。
谁知道大兴安岭的林海?要完整!文配图最好!!!
大海的奥秘 演讲稿 By Kaiser3344
苍茫宇宙,万物轮回,大自然向人们展示花的妩媚,树的挺拨,山的竦峙,水的流长……而我独爱那深邃蔚蓝的大海,它带给我的是惊喜,是忧伤,是欢乐,是痛苦……
我喜爱大海的静谧。夜幕降临,我独自站立在船头,凝望着在这皓月下的大海,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安祥,朝着远处的海面望去,那种“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情感荡然于胸。张开双臂,在这静谧的世界里,“心事浩茫连广宇”,仿佛拥有了这世上的一切。海让我的心胸变得开阔,让我的性情张扬,那种博大,那种广袤,是无与伦比的,让我深深地嵌入了这个整体,时间仿佛都被静止,一切都是美妙的。
我喜爱大海的澎湃。学习鲁彦的《听潮》时,我的心中也激起了那种听潮的渴望。海水冲击岩石的巨响,那种惟妙惟肖的描写令我神往。当我也站在海边,听着那犹如千军万马的奔腾,又如各种乐器齐奏的潮音,心中的喜悦,是无与言表的。那时候的我,尽管没有拥有天地万物的感受,但我仍然喜爱,喜爱大海的这份激情,这份豪迈,让我觉得生活中,也要激起这么一份豪情,去面对万物,去面对挑战。
我喜爱大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不择细流,故成其大。大海的一切来源于她的“纳”。她的广阔,她的深邃,她的无垠,她的源远流长,来自于她的禀性。从她的性情中,我找到了博爱;从她的言辞中,我找到了深远;从她的声音里,我找到了慈祥;从她的体魄里,我找到了刚毅。在她的灵魂里,我洗涤了心胸;在她的慈爱里,我学会了宽容;在她的深远里,我学会了坚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是宽博的,是美丽的。在大海上,尽管我只是“天地一沙鸥”,但我仍然喜爱她,喜爱她的吞吐日月;因为我坚信,大海中我锤炼了自己,领略了大海的性情,我同样拥有“吞吐日月”的本领。
海风轻柔的吹过脸颊,留下一丝的惬意与不舍,海边,像气球一样的水中魔轮承载着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与一位母亲,这是来到海边著名的项目之一,魔轮在两孩子和母亲的跑动下渐渐驶向了大海的怀抱,在远处观望的人们,会看见,一个白色透明的水球滚动在蔚蓝的海平面上,缓缓飘向海的远方,飘过的地方留下了分叉的海道航迹线,标记着返航的路线,似乎像是在告诉着人们,不管走了多远,飞了多高,都不可以忘本,这是做人的道理。
海风轻柔的吹过脸颊,沙石与贝壳刮过脚旁,在低空中盘旋起一道华丽的旋窝状,像是欢快的深海精灵在翩翩起舞,闭上眼,倾听大海浩瀚的浪声,感受着内心深处获得那一份惬意与宁静....
坐在沙滩上,聆听着海的声音,感受着一份人生和祥的真谛,侧耳倾听着这海语.....
楼主完全按照您的要求来的,若觉得满意,望多多支持哈!!!
初一期末考试试卷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最北,纬度最高的地区。总面积8.4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边境线长791.5公里,与俄罗斯联邦隔江相望。
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原始林区之一。林木蓄积量5.0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7.8%,林区内野生动植物繁多。有330种野生动物,生产的黑木耳、猴头、蘑菇、松茸、红豆、刺玫果等山特产品倍受青睐。药用植物250多种,名贵水产品有水獭、水貂、鳇鱼、大马哈等。
大兴安岭的山水景色奇秀,冰雪风光绚丽,最著名的旅游胜地——黑龙江源头蔚为壮观。沿着两岸风光旋旎,绿水青山美不胜收。在黑龙江上游戈还可领略异国风情。位于祖国最北部的漠河村,是世人向往的“北极村”,夏至前后可领略“不夜”美景,一睹北极光的奇异风采。呼中区的自然保护区内,展现着原始森林的风韵。自加格达奇西4.5公里处,有鲜卑祖先最初住过的旧墟石窟——嗄仙洞,这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本地区还有古人类遗址和城堡,中俄雅克萨战争的古战场等。大兴安岭地区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优势,有漠河,呼玛两个国家一类客货口岸,对俄贸易幅射面可达400余万平方公里。大兴安岭地区交通便利,嫩江铁路贯通全区,铁路客车可直达哈尔滨、天津、北京,公路遍布城乡。
邮电通信已实现长途电信传输数字化市内电话程控化,全地区850公里光缆连通三县,四区和四个林业局及42个乡镇林场,并建成了具有异地寻呼功能的无线寻呼系统和900兆赫移动电话可与省内和省外部分城市自动漫游。形成了有线无线互补,空中、地面并举的大容量高速度、高性能立体交叉网手段,四通八达的通信网。
大兴安岭地处祖国北部边陲,被誉为金鸡冠上的 “绿宝石”。独特的区位优势赋予其无与伦比的特色旅游资源,这里有中国最北的界江--黑龙江,沿江顺流而下,可以尽览两岸秀丽景色和异国风光;这里有最北的村屯-北极村,站在中国的北极点,可以感受极地之高远、神州之广博;这里有最北的寒温带原始森林,置身苍松翠柏、鸟语花香之中,可以感受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留下的 “无边林海莽苍苍,拔地松桦亿万章”的绝妙意境。
大兴安岭是一个孕育远古文明的地方。历史上曾是五个少数民族和魏、清两个王朝的发祥地,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历史的长河把祖先创业的足迹沉淀,“嘎仙洞”记录鲜卑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历史,“胭脂沟”讲述淘金者昨日的艰辛,“雅克萨古战场”仿佛硝烟未散,“黄金古驿站”马蹄声声好象就在耳边……“一人、一马、一杆枪”的鄂伦春游猎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的民俗风情。
大兴安岭由于远离大都市的喧嚣,仍然保存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夏季,碧水、青山、蓝天和松林,共同汇聚成静谧幽远的天然美景;冬季,万里兴安被皑皑白雪和剔透冰川装扮得分外妖娆;春季,满山遍野的杜娟花开,带来了北国独特的春的气息;秋季,松、杨、柳、桦把莽莽群山装点得五色斑斓,这里一年四季景景可观,沉浸于大自然中您定会流连忘返。在每年的夏至前后,您还可以亲身感受白昼天象,有机会一睹 “北极光” 的奇异风采。
大兴安岭素有“绿色宝库”的美誉。广袤的森林里繁衍生息着黑熊、马鹿、狍子、飞龙鸟等 300余种异兽珍禽,生长着千逾种野生植物,北芪、红景天、草苁蓉等野生中草药蕴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越桔、都柿等野生浆果酿造的香醇美味的饮品,木耳、猴头、蘑菇等食用菌类和蕨菜、柳蒿芽等山野菜早已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近年来,凭借国家实施“天保”工程、西部开发、生态示范区建设和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的东风,大兴安岭突出“生态旅游”的总体定位,发挥本态自然、高寒冰雪、迤逦界江、神奇天象等旅游优势,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现已开通直达北京、沈阳、大连·哈尔滨等主要大中城市的旅客列车和至省城的空中航线,贯穿首府城市加格达奇至北极村的高等级旅游公路全线通车,漠河机场也将明年竣工。星级宾馆和各类家庭宾馆遍布全区。方位游、冰雪游、界江游、驾车游、避暑游、风情游、狩猎游和会议旅游等项目连同一年一度的“中国大兴安岭北极光节”吸引四海宾朋,云集八方游客。
2004年,我们以迎接大兴安岭开发建设40周年为契机,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在此诚挚欢迎国内外资本投资林区旅游及各项事业。北极夏至节、冰雪节、冬泳挑战赛、中俄界江黑龙江源头冰雪汽车挑战赛、兴安杜鹃花观赏节、黑龙江国际滑雪节收等各项旅游载体活动将推动这里的旅游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大水刚刚退去,人们正从忧思中醒来。随着大水的消退,除了那些深受大水蹂躏的灾民们,对这场大水怀有切肤之痛,在心灵中刻下抹不掉的记忆外,还有抗洪英雄们的业绩,也在公众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为何那泥沙俱下的大水大有吞没山谷、淹没平川之势?那置人于没顶之灾的大水何时还将卷土重来?似乎更多的人无暇思索这些沉重的话题,转眼间便陷入被各种欲望和利益所纠缠的日常生活中。
这一次,人们用“百年一遇”这一宏大词语,描述这场大水,形容其来势之猛,水量之大,灾祸之深。人们接受了这一现实,认可了这一推断,无意之中也将祸根归咎于那循环往复的气候轮回。“百年一遇”是个长时段。果真如此,就将这场不期而遇的大水推托给了历史。历史是过去时,也是由众多的手臂托举过的一片天地。通常说来,那是无人为其承担责任的、仅供现今参照的、由大大小小事件构成的时间系列。
大水到底缘何而来?
谈到那令人猜不透摸不准的大水施虐的缘由,人们大概只是记起一些陌生的名词,什么“厄尔尼诺”,什么“拉尼娜”,这些以“圣婴”之类神奇传说命名的异常气候现象。当然还有温室效应、全球气温升高、季风雨频繁一类专业术语。但无论怎么熟记这些新名词,它还是那么陌生而遥远,似乎那是纯粹的自然现象,与我们的现实、与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并无直接的关联。
还是看看中国北方一度平稳、恬静的嫩江之水。
嫩江之水源自大兴安岭,源自那曾一度茂密的崇山峻岭。
今日的大兴安岭,完全有理由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它沉默已久,忍耐已久,应该说在万般无奈之中显示了某种主宰的力量。或许在山洪逼近的那一时刻,人们才不得不放远目光,从咆哮的嫩江之水上溯其源头,远眺那崇山峻岭。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一日之间变得如此陌生?或许在性命攸关的瞬间人们才想到,那衰败的山野中袒露的不是扭曲、破损的形象?明眼人发现,那一形象显而易见地表露着无奈与苦痛。此时此刻,人们或多或少总该意识到在偌大的地域,在整个中国北方大地,惟有它顽强地支撑着生态环境的命脉。
这是条定律,随着大水的怒涛浮出水面。
应该说,远在太古之初,由于地壳与地核的强大作用而形成的持续亿万年的造山运动,使原本贫瘠无物、砾石遍野,更与漫漫黄沙相伴,如同月球一般蛮荒的洼凸之地,缓缓隆起,再隆起。其间经历了无数次震荡、断裂、倾覆、还有无数次的衰亡。当它以北方高原的雄浑气势挺立之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它竟成为鄂霍次克海、南太平洋湿润季风东进北上的屏障。由此而产生的对气团的阻滞作用,使这如今被称为大兴安岭的绵延山地在亿万年的演化过程中,滋生了一层薄薄的绿色植被,恰如少女柔嫩的肌肤。对动物群体、植物群落来说,这是再生性生命之源。在一段不太长的时日里,大片的森林出现了,一条条河流诞生了,连那大兴安岭西侧绵亘不见尽头的荒漠也因它的新生而披上了绿装,进而有幸被后人称为呼伦贝尔草原--“一片绿色的净土”。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在亿万年的演化过程中达到了完美。这以大兴安岭为母体的生态环境,自我塑造,自成一体,慷慨地为松嫩平原浇灌雨水,还将连绵的雨露倾洒在呼伦贝尔高原,使其千百年来绿草如茵,生机盎然。森林--草原--丘陵--平原,在这里形成了相互依存,互为依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态联盟。
这是由森林和草原构成的生态屏障,真可谓浑然天成,其相互作用、其整体感、其附着于地面的表层性、其作用于气候的立体性,还有在人类这一“天敌”(就目前这一时态而论,就一些人所持有的战胜大自然这一观点和随意蹂躏自然环境的心态而论)面前表现的脆弱性(薄薄的植物表层用以遮盖河谷上条条块块的黑土、还有遍野的砾石和无边际的黄沙),生活在这一生态屏障地带以及那些千里之外享受这一福祉的人们,远远未能理解和感悟。无论人们怎样揣摩、如何估价,这一生态屏障营造的生态效应仍然超出他们的想象。
大兴安岭至此获取了生命,雄据于中国最北端,占据寒温带的特殊地理位置。它的广袤与博大,生活在公元一九九八年的人们无从想象,难以望其项背。原初的大兴安岭东接小兴安岭,南抵数千里之外的古长城脚下,那是一条在中国北方横贯南北,纵横东西的绿色长龙。那曾是何等壮观的景象,长龙舞动,满目绿色,一派生机。
可叹的是,历史并未给我们留下有关大兴安岭被肢解和腰斩的文字记载,当代人误以为视野中蜷缩在中国北方一隅的大兴安岭,仍维系着原初的概貌。历史并非如此。依照大兴安岭自身的生命历程来说,它过早地消瘦了、萎缩了、衰老了……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它退缩为嫩江水系、额尔古纳河水系等几条河流的发源地;沦为被现代人仅以木材蓄积量估算其价值的残存林木的寄生之地。
如今,惟有一张由不同色块相区分的平面地图,给我们以有益的提示:在漫漫长夜中迫使大兴安岭森林远远地消退的,无疑是人类活动的炊烟;而紧跟大兴安岭退却脚步逼近的,却是荒漠与流沙,还有其身后仓促撇下的一条条干涸的河床与枯萎的溪流。这并非夸大其辞,任何一位登上古长城向北方眺望的细心人都将发现,收入其眼帘的只有光秃秃的山岭和令人不寒而栗的森林远退、风沙逼近的景象。
谈到人类活动的炊烟,在这里可以提出一个反问: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最北端竟然幸运地留下如此偌大的“绿色城堡”?难道这里果真渺无人烟,难道这里不是扎赉诺尔人、室韦部族、东胡人、鲜卑拓拔部落的发祥之地?难道这里不是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鄂温克人、达斡尔人、鄂伦春人久居的故乡?历史无法更改。大兴安岭确实是中国北方民族生长的摇篮,从那远古开始,这里一度炊烟缭绕,马蹄哒哒……但生活在大兴安岭的早期居民们,以其俭朴的、尚不具有破坏力的生存方式,无意识之中遵循了山地生存的自然定律。那是一条被现代人所忽略和轻视的、古人却以心灵感悟了的自然定律。这一条定律,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他的《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一书中做了精辟的论述:“山地往往人口过剩,或者对它的财富来说,至少是人口过多。在山区‘人口的最佳密度’很快就达到并且超过。因此,山区必须周期性地向平原倾泻它过多的人口。”看来,生活在大兴安岭的早期居民们这样做了,室韦部族这样做了,东胡人也这样做了,他们选取不同方位向大兴安岭两侧运动、迁徙;而智慧的拓拔鲜卑部落则以清醒的意识告别森林腹地,向内陆平原挺进,落脚于中原。这是明智之举。在那漫长年岁月中,经过那流水般的迁徙与漫长的沉寂之后,大兴安岭平静了、歇息了、复原了,也许以百年为一个时段。或许可以说,这是默默无语的大兴安岭向早期居民们提示的应遵循的生存前提,是无字的契约。而我们的先人领悟了,行动了。就在先人们的无意识动作之中,遗赠给我们后人的并非是第二个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而是一望无际的森林和绿洲,是满目的葱茏碧绿、是洁净的空气,还有充沛的水源。无论怎么说,我们应该感恩戴德,我们是这笔自然遗产的合法继承人、带有几分清醒更带有几分糊涂的获益者。
还是拉近我们的视点,看看大兴安岭近百年来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无疑,这是一个沉痛的时期。大兴安岭在这一时段忍受的痛苦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世纪。这一期间它承受了外侮的疯狂掠夺,至今人们还可从中东铁路的遗迹旁,找寻到当年沙俄、日寇盗伐的一棵棵半人高的残留木桩以及铁路两旁一座座剃得溜光的山岭。那是一个凶残的岁月,贪婪的胃口与侵略者的疯狂主宰了世纪之初。大兴安岭伤痕累累,好在那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
近五十年来,发生在大兴安岭的一切特别值得认真思考。这一期间,大兴安岭有幸与一个新生的共和国相伴,这在它生命中是一段绝无仅有的经历。这一历史时期政治上的开创性、发展经济的急迫性,人们谈得太多,公众早已耳熟能详。由此形成了压倒一切的舆论力量,以致人们一度在环境开发领域以合法而不合理的方式无休止地拓荒、砍伐,将征服大自然视为最大荣耀。发展经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大旗,遮掩了决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忽略,遮掩了因某些机构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一时期,大兴安岭付出的太多了(应该说3/5的可利用资源已被消耗殆尽),它的付出远远超出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
简括起来说,数十年间,当一亿多立方米的成品材源源不断地运出林区之日,大体上意味着两倍于这个数字的林木消失了。其中部分原因是落后的、以损耗资源为代价的采伐作业和低水平的资源管理状态;加上百万之众的常住人口拥聚在这个被漫漫长冬所笼罩的寒冷地带,造成了大量的木材被日常生活所消耗。至于六十年代末,突然涌入大兴安岭东麓的数十万移民,他们凿地为屋,砍木为柴,漫山开荒,更为这里带来了无法缓解的人口与环境双重压力。
在这不太长的时间里,大兴安岭的有林地骤减,森林郁闭度锐减,疏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面积逐年萎缩。面对这一状况,人们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从七十年代起,这一不良态势延顺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人们似乎并不关心生态环境变化所必然产生的后作用。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决策者,还是生产者,对生态屏障地带开发面向未来的生态农业,缺少必要的准备。而对那古老的、一直以灭绝天然植被为前提的山地农业及其潜在的破坏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难以消解的负面影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令人惊奇的是,由于农作物产品的价格上扬,八十年代初骤然兴起一股开荒热,其狂热、其急迫感,令人想起当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淘金狂潮。几乎在一夜之间,人们在大兴安岭东麓嫩江上游的水源地带、大兴安岭西侧具有重要屏障作用的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地带、大兴安岭西侧呼伦贝尔草原上具有固沙作用的河谷地带,开始了大面积、无规则的毁灭天然植被的行动,一时狼烟四起,满目疮痍。以致有一天,关心这一生态屏障的外国友人,从卫星资料上发现条条块块的黑色污点,惊叹道:呼伦贝尔草原怎么了?
几乎退回到了跑马占荒的年代。祖先遗赠给后人的生态屏障,一时竟成了弄权者和资本占有者的跑马场。弄权人的涂鸦之作--那些写有个人姓氏的白纸黑字,取代了威严的法令法规,而法令法规成了凌空飘荡的装饰气球。陡坡地上有人在开荒;疏林地上有人在开荒;沙质地上有人在开荒;护河岸的草甸上也有人在开荒……自然有人会问,那些资源管理机构处于休眠状态,还是陷入了同谋的洞穴?
生态环境变化的后作用,早已逼近。短短的数年间,大兴安岭森林湿度衰减,风速增大,火灾变得频繁;大兴安岭东麓连续多年持续干旱,冰雹与霜冻不期而至;大兴安岭西侧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地带连续三年出现了沙尘暴;呼伦贝尔草原连续多年冬季少雪、夏季少雨,致使西部区域逐年退化;从大兴安岭腹地起源的伊敏河水(额尔古纳河上游支流),在流经呼伦贝尔草原东侧与海拉尔河交汇处,1998年早春出现了断流。应该记住,自古以来这里一直雨量充沛、是河流纵横的水源充裕之地!
以大兴安岭为主体的生态屏障系统受到侵蚀,自我调节能力衰减,气候的紊乱已经变得十分明显,无需专家向人们阐释。
谈到这里,可以肯定地说,那连绵的大雨在变得光秃和裸露的嫩江水系河源地带,裹挟着千百万吨泥土和沙石奔腾而下,顷刻间吞噬人类的家园,就是必然无疑的事情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1998年盛夏的大水,是我们自己漫不经心撒下的“种子”,也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沉重的“收获”。
《濒临失衡的地球》一书作者的告诫值得我们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作为个人变得更负责任,必须用严厉的眼光检查我们自己身上的哪些思想习惯和行为反映着--而且也导致了--这场严重的危机。”
当我们怨恨无情的洪水之时,更应该深刻地反省我们自己,反思我们那并不光彩的过去、反思我们头脑中隐含着愚昧的观念、反思我们一贯对大自然采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还有我们那与长远利益相矛盾、相冲突的行为。一句话,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大自然、加倍地爱护大自然。
早在1939年,法国历史学家勒尼·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一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在北方,欧亚大陆纵向的草原地带是直接连接于西伯利亚气候支配下的北极森林区域,这个地带包括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以至于蒙古和满洲的北方边境。在它的中部有三个正在沙漠化的中心地区渐渐地变成了不毛之地:在河中地区(乌浒河外地)的克齐尔库姆沙漠与在阿姆河南的哈拉库姆沙漠;在塔里木河所环绕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后是戈壁沙漠,这是一片从西南伸展到东北的广大的地带,它在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接,一直伸展到满洲边境的内兴安岭。就在那里,三个大沙漠像癌扩散似地在蚕食着草原地带,它们从原始史时期起就没有停止过向后者的蚕食。”
这是历史学家的告诫。
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大兴安岭森林、呼伦贝尔草原,同那漫无边际的沙漠,两者只有一步之隔,这是无法更改的地质构造。也可以说,人们引以为荣的大草原,不过是大片沙漠上的一块绿洲。这也是人类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缩影。既然边远的生态屏障地带面临如此危机,那些生态环境衰败的区域面临的困境就无须赘述了。
记得负责森林工业的某位官员曾说过一句活:
“眼下,爷还活不好,管得了孙子吗?”
这句话听起来真让人心惊胆战。
大水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动作?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的新课题。作为决策者,有必要反省以往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缓解人口压力、寻求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进行审度和均衡把握。那些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急功近利的行为,对于我们的未来而言,真是一种罪孽。作为决策者,有必要将生态屏障地带列为生态战略区域予以特殊保护,在这一影响全局和事关未来的战略区域,无疑要以生态效应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同时作为重要参照系,作为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去奋斗、去实现。而每一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亟需树立全新的、面向未来的生态环境价值观,用通俗一点的话说,从自身做起,爱护每一棵树木,珍惜每一片绿色的植被,将其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未来,我们的明天,已攥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子孙的命运,也将由我们的行为来决定。
这场大水促使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在以往的教训中汲取必不可少的生态智慧
关于黄河与《黄河颂》的问题急求~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
1.我们常吃的西瓜和西瓜仔分别属于植物体的:( A )
A果实和种子 B茎和种子 C茎和果实 D 种子和果实
2.豆角两侧坚韧的“筋”,橘子辫子上的“丝络”,老丝瓜的“丝瓜瓢”。实际上是:( D )
A胞间连皮 B细胞厚壁 C果皮上的 D果实里的导管和筛管
3.如果一株番茄植物比其它的矮小瘦弱,而且叶片发黄,那么可判定该棵番茄缺少:( B )
A钾肥 B 氮肥 C磷肥 D 硼
4.病毒必须在什么环境中才能有生命活动(C)
A空气 B土壤 C生物的活动胞 D 水
5.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由低倍镜换高倍镜视野的变化是:( D )
A视野变亮,细胞数目增多 B视野变亮,细胞数目减少
C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增多 D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减少
6.切西瓜和番茄时,流出的汁液是 (B)
A水分 B细胞液 C细胞质 D液泡
7.把菠菜放入水中煮几分钟,水便是成了有菠菜味的菜汤,说明菠菜细胞被水烫死,细胞内的物质流到水中了。如果把菠菜浸到冷水中,冷水却不会变成菜汤,这是活细胞中的哪中结构阻止了物质的外流:(C )
A 细胞核 B细胞壁 C细胞膜 D 细胞质
8.引起小儿麻痹症的病原生物是:(B )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疫苗
9.与生物体正常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是:( D )
A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 C细胞生长 D. 以上都是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这一自然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C )
A桃树的品种不同 B光照影响了桃花的盛开
C温度影响了桃花的盛开 D山寺空气稀薄,影响了桃树的盛开
11..在一个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D )
A 迅速上升 B 缓慢上升 C 保持相对稳定 D上升后又下降
12.在根尖的结构中,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了根毛,这部分内部还出现了导管,这是( D )
A根冠 B分生部 C生长区 D成熟区
13.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能量转化器是(B )
A细胞核 B叶绿体 C线粒体 D细胞质
14.关于调查的不正确叙述是( C )
A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B森林资源的清查是调查
C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进行 D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15.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满足所有环境条件后,一些种子仍不能萌发,其原因是( A )
A种子自身条件不具备 B没有适宜的温度 C没有一定的水分 D没有充足的空气
16.大面积植树造林不仅美化环境,还能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这是因为( A )
A提高大气的温度,增加降雨量B增加空气中氧的含量 C多吸收二氧化碳 D提高空气温度
17.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可植物体内水分却是至下而上的,其运输的动力是( D )
A太阳光能 B渗透作用 C植物体内产生的能量 D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
18.人们在河岸、山坡、沙地上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B )
A美化环境 B保持水土 C放牧畜生 D获取柴草或树木
19.玉米开花季节,遇到下列哪种天气时,最容易造成减产?( A )
A连绵阴雨,气温较低 B气温较低,雨水较少 C晴空万里,微风吹 D秋季多风
20.冬季河水中看不到水绵,而春暖后就可以见到水绵团漂浮在水面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
A水绵光合作用旺盛 B河水温度的升高
C水绵的比重小于水的比重 D春季呼吸作用加强,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21.一粒种子能够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从种子结构分析,主要是由于种子内有( C )
A种皮保护着种子 B子叶或胚乳中储存着营养物质
C发育成熟而完整的胚 D胚根发育后深入土中
22.移栽植物应尽量在幼苗期,而且要带土移栽,原因是( C )
A减少水分的散失 B防止营养流失 C减少幼根根毛的损失 D防止植物不适应环境
23.把蒲公英等植物的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回渗出白色的液汁,这些液汁是从( A )流出来的。
A导管 B筛管 C形成层 D表皮
24.盐碱地种植作物,生长不好的主要原因是( D )
A土壤缺肥 B土壤溶液浓度小
C盐碱地中缺氧 D土壤溶液浓度大
25.如果在开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桃花乙去掉雄蕊,桃花丙不做处理。将甲、乙、丙三朵花分别用透明塑料袋罩上,扎紧袋口结果是( D )
A甲不能结果,乙不能结果,丙能结果 B 甲不能结果,乙能结果,丙不能结果
C甲不能结果,乙能结果,丙能结果 D甲不能结果,乙不能结果,丙不能结果
一. 填空题 (每空1分 共10分)
26.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是以 细胞 的各种生命活动为基础的,细胞是生物体的 结构
和 功能 的基础单位。
27.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 体积 增大,而细胞的分裂使细胞的 数目 增多。细胞的分化又是伴随着 细胞的生长 而进行的。
28.蒸腾的作用是指植物体的 水分 以 气体 状态,从 叶中 散发到 大气中 的过程。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 共5分)
29. 所有植物细胞的形状、大小、结构都是相同的。(Ⅹ)
30.观察临时装片时,不能将载物台倾斜的原因是便于对光。( Ⅹ )
31.草履虫的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所以草履虫不能完成消化、排泄等复杂的功能。( Ⅹ )
32.不同植物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时期需水量也不同。( √ )
33.烘烤种子实验中,出现在试管壁上的小水珠来自于干燥的种子。( √ )
五.探究实验:本题共15分
34、下面是一组同学在做“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
以下是他们的操作过程。
先在盒子里铺上一层纸,纸是一边干一边湿的。把10只鼠妇放到了盒子的左边。然后盖上玻璃板,再在玻璃板的一边盖上书来遮光。静置两分钟后开始统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⑴、 请找出他们实验操作中的错误,说明原因 :(2分)
答:干湿条件控制与“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无关,干湿条件的附加会影响本实验的科学性。
⑵、 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只用一只鼠妇行吗?(2分)
答: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增加实验的可靠性,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
⑶、 为什么要设置一边光一边暗的环境?(2分)
答:因为“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光照强度,光与暗是亮度差异的对照组,
35、如图是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的装置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每空1分)
(1)图中1号种子不能够萌发的原因是 缺水 ;
图中3号不能够萌发的原因是 缺空气 ;图中5号种子不能够
萌发的原因是 温度不适 。
(2)图中2号种子萌发的原因是 满足了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以上实验说明种子要萌发,除了满足种子自身条件
胚有活力,营养丰富 之外,还要满足 水份 、 空气 、 适宜的温度 等外界条件。
(4)如果2号种子也没有萌发,请推测可能有哪些原因? 可能胚不是活的 。(2分)
六.简答分析题:(20分)
36、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后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 ,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洛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百草园中,影响蟋蟀生存的因素有 生物 因素和 非生物 因素。前者包括 动物和植物 ,后者包括 阳光、空气、水、土壤、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等 。(每空2分)
(2)蟋蟀要生存就不能离开草丛和土地,说明生物必须 依赖适合的环境 而生存。(2分)
(3)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关系,请写出百草园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用箭头表示能量的流动方向。(5分)
草→蟋蟀→蜈蚣 。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分析。(5分)
答:海洋蒸发、地表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使天空形成积雨云,从而产生降雨,一部分雨水渗入土中补充了地下水,而另一部分雨水则回归江河湖泊和海洋,形成生物圈周而复始的水循环。唐朝大诗人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著名诗句虽然对大自然的描写很有气势,但尚有不足。我认为奔流到海的黄河之水会因海洋蒸发而复回到黄河。因此“不复回”一词的描述欠科学,未能正确表达生物圈的水循环,确有修改余地。
近年来,黄河源区径流大幅度减少,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水土流失加剧、冻土层埋深加大、土地荒漠化、湖泊与湿地萎缩、冰川消融、草场退化、鼠虫害肆虐、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等,使黄河的健康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为解决黄河源区存在的问题,2004年12月7~8日,黄河研究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了“黄河源区径流及生态变化研讨会”。会上,来自全国水利、地质、工程、环境、草原等方面的100多位院士、专家与学者,就目前黄河源地区径流与生态变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解决方法展开了热烈的研讨。黄委国科局贺秀正同志对黄荣辉等院士在会议上的发言进行了收集整理,现予以集中发表,以飨读者。
黄荣辉院士:
主要讲讲黄河源区气象、气候的变化情况。具体讲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西北地区和黄河上游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二是源区径流和降水的变化;三是今后这个地区气候大概会发生什么变化。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由于气候变化,加上工农业用水的猛增,使得黄河下游径流减少得很厉害,甚至出现了断流,从而严重影响了华北一些地区的工农业用水和城乡人民的生活?用水。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从1977年开始我国北方发生了严重干旱,致使经济和粮食损失很大。所有灾害当中,天气灾害占了70%以上,而干旱灾害占了其中的50%左右。20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的时间比较长,近几年采取了分水措施,使断流现象得到了杜绝。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利用黄河上游和其他地区气象站50年来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黄河上游有关水文站40多年的径流资料进行的。
首先,谈一下我国西部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这个区域在20世纪50、60年代年降水量偏少;从70年代开始,西北东部降水有所增加;到了80年代,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均有所增加;90年代降水增加得比较多。可是我们要看到,黄河源区的气候变化跟西北是不一样的,而跟华北西部以及关中地区的变化差不多,所以该地区90年代降水大幅减少,径流也随之减少。
从夏季来说,每年的5~9月是西北降水比较集中的时期,并且夏季降水占了全年降水的很大一部分。20世纪50、60年代,西北地区降水比较少,从7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80年代西北降水呈增加趋势,而黄河源区降水情况相对还是好一些的。但是当90年代西北降水增加时,黄河源区和上游的降水却比较少。
50、60年代西北的春季是比较旱的,到了80年代西北降水开始增加,到90年代增加了很多。但70年代以后,我国气候有很大的变化,1977年以后华北变旱,西北的降水开始增加;1977年以后到80年代末黄河源区降水有所增加,但从90年代开始降水又开始偏少。
秋季降水相对少一些,但是变化是一样的,50、60年代西北的降水少一些。到了70年代,西北东部降水开始增加,80、90年代西北西部降水增加,但是黄河上游降水的变化跟关中这一带的变化差不多,总体还是偏少。
冬季主要是降雪,50年代西北的降雪很多,60年代也不少,70年代也是很好的,80年代更好,90年代也可以。
从上可以看到,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经历了60~70年代的降水偏少期之后,从80年代开始年降水量增加。这种变化在春、夏、秋季表现尤其明显。黄河上游地区无论是年降水量距平或各季节的降水距平的年代(际)变化与西北地区降水量距平的年代(际)变化有明显的不同,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特别是夏、秋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均有所减少。
虽然黄河源区降水量在80年代是比较多的,但在90年代有所减少。从气温来看,蒸发跟气温有很大的关系。从1977年以后,春、夏两季全国都在升温,除长江上游与黄河上游若尔盖地区的气温降低外,其他地区气温均升高了,升高最多的是东北与华北。全国秋、冬两季气温也有明显升高。气温的升高使得蒸发增加,从而导致径流减少。气温升高导致雪线上升了30~60 m;另外,气温升高有利于冰川的融化,在整个西北地区,自60年代以后冰川面积大约减少了1 400 km2。
上述是整个西北和上游源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黄河源区的气候年代(际)变化跟西北不一样,西北70年代后期以后降水增加了,但源区90年代降水减少。
下面谈谈包括玛多、达日、兴海、若尔盖、红原等整个地区的降水、气温以及径流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唐乃亥流域包括红原、若尔盖、玛多、达日、兴海这几个代表站降水、气温和径流的变化。该地区年降水量平均为522 mm,但年代(际)变化很大,年际变化大概是4~7年为一周期,70~80年代降水主要是增加的,90年代降水减少。从气温来看,包括代表黄河上游的5个站气温均升高了很多,全年升高了1.0 ℃左右,这是比较大的。60年代气温距平是-0.5 ℃,到了2000年大概是?+0.5 ℃,?升高了1 ℃左右,这种升温幅度与华北地区的升温幅度差不多。
唐乃亥水文站径流量比较大的年代是50、60年代,大约为200亿m3,到90年代减少为150多亿m3。黄河下游断流,除了工农业用水增加以外,还与上游来水减少有关。
这个区域径流具有与降水一样的周期,年际变化周期是3~7年。对唐乃亥以上流量进行了小波分析,从年代(际)来看径流变化周期约为20年。70~90年代初径流量比较大,90年代以后有所减少,距平从90年代初开始为负值,若干年以后可能会变为正值。因此,无论是从年际变化还是从年代(际)变化的趋势来看,黄河源区的径流量都会增加。
上游其他几个站的情况是:玛多靠近黄河发源地,降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和整个区域的变化差不多;达日站虽然有些波动,但波动不是太大。当然从气温来看,玛多、达日两站的气温都是上升的。
蒸发与气温有关系,玛多站蒸发量是增加的,达日站蒸发量也稍有增加,地温也升高了,但幅度要小一些。唐乃亥等站降水量80年代增加,90年代有所减少,但减少不是很多,径流量变化却很明显。兰州站的流量变化趋势与唐乃亥站差不多。因为唐乃亥、贵德2站平均气温都升高,所以蒸发量增加了,加上人类活动使得兰州站流量减少得比唐乃亥站还多。从小波分析看,兰州站的径流量经历了少、多、少的过程,90年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13年多的持续减少阶段,现处于转折时期。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也正处于从偏小变偏大的转折期。
上述分析表明,唐乃亥以上黄河源区包括红原、若尔盖、玛多、达日、兴海等站平均降水量变化不是太大。从60年代到现在年降水量虽有些变化,但不太明显。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降水相对偏少,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降水相对偏多,从90年代到现在降水偏少。此流域的气温变化特征是80、90年代偏暖,气温上升明显,相对于60年代气温上升了1℃。
降水和气温的这些变化也可以从黄河上游玛多、达日等站的观测值看出来。从唐乃亥水文站来看,黄河上游径流量在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相对偏多,但由于气温明显上升,使得蒸发量加大,加上工农业用水和城乡人民用水量剧增,使得黄河上游径流量从90年代初到现在呈锐减趋势。黄河上游的流量与该流域降水量有很大的关系,相关系数可达到0.75,这说明黄河上游的流量主要依赖于降水。但是从降水资料来看,90年代黄河上游降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是太明显,那么为什么黄河上游流量锐减得这么厉害?这只能说明一方面是蒸发增加了,另一方面说明流域的工农业用水、畜牧业用水、城乡居民用水增加了。
最后谈谈今后黄河源区的气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今后由于工业的发展,温室气体排放会越来越多,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质量分数比80年代初增加了30×10-6~40×10-6。《全球变暖》这本书介绍,2100年地表升温幅度有的预测是2℃,有的是3℃,有的是1℃,总的来说气温都是上升的,但是增温幅度不太确定。
根据我的学生高原杰博士利用中科院大气所的气候数值进行的计算,今后20~30年间黄河源区的气温将会升高,降水也将有所增加。虽然根据黄河上游径流的小波分析结果外推以及全球模式的数值预测结果,黄河上游降水可能增加,但气温升高很明显,表明黄河上游的蒸发量将继续增大,加上开发大西北,黄河上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用水也可能会增加,因此,可能还会导致上游径流今后进一步减少,使黄河源区生态进一步退化。
我的看法是:对黄河上游地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情况以及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以前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现在的状态,而且必须考虑未来几十年、上百年的气候和水文变化。今后,黄河上游地区将要升温,生态将会更加恶化,用水量将增加,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黄河上游地区的气候、水文、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系统科学问题来研究。这个问题我曾经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呼吁过,他们也很赞成这一看法。
李吉均院士:
10年前,我为了研究古冰川,研究青藏高原,研究长周期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在黄河上游考察了几次,联系到现在这个会议,我想讲一点意见。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和季风的变化,按照地质气候记录来说,一般规律是高温跟高湿是配合的,但是温度与降水有高温高湿、低温低湿等匹配关系,就是干旱,也有高温干旱和低温冷湿之分。几千万年以来,西北地区的主导是高温和高湿配合,低温和低湿配合。根据这个预测,黄河上游是不会这样干下去的,它会变湿。7年前我的一位研究生做西北干旱区荒漠化趋势研究时,曾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干旱区在新疆和河西走廊的西部,那里的河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山径流量明显增加,但是祁连山东段的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则明显半干。这怎么解释呢?我想主要是蒸发造成的。真正的干旱区蒸发量也随气温升高而增大,但地方性的局部环流强,还有冰川的消融,也许高风水汽还有什么变化,共同表现就是出山径流量增加,不过现在还分不清楚哪个占主导地位,这值得研究。这些因素促使新疆及河西走廊西部径流增大10%以上。前年施雅风先生注意到这个问题,称之为气候转型,并对此作了认真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广泛重视。与此同时,北方的半干旱区包括甘肃东部的变干是很显著的,我很同意是蒸发的加强导致这一变化的观点。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季风加强,亚洲内陆是变湿的,这是地质记录告诉人们的,而没想到干旱区很快转湿了。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这些地方,由于蒸发迅速加强,土壤失去水分,大气环流还没调整过来,海洋上来的水汽还不足以使降水明显增加,因此造成了干旱化。青藏高原凡是发现泥炭的地方都是从全新世气温升高以后降水增加、温度增高、植被变好才开始聚集的。而冰期气候非常寒冷且干旱,在这种情况下植被是很差的,当然不会有泥炭生成。具体是多长时间能变过来,还要具体研究。现在新疆这个地方降雨增加,冰川融化、降水增加、地方性环流、高空输送的水汽各占了其中多大比例,这确实是要具体研究的。
我同意丑院士讲的“仅停止生态破坏不会有大量的水”这一观点,关键是看大的环境气候。那么是不是在生态上就不做事情了?应该做。黄河上游我们去了好几次,玛多这个地方的人在80年代说:别看这个地方很差劲,我们这里可是青海省人均收入很高的地方。为什么?就是放羊,羊多,产值就高。不过听说这几年不行了,牲畜太多,草原超载,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上月兰州分院成立50周年庆典的时候,请张新时院士做报告,他坚决主张把原始的游牧全部停止,改为人工草场放牧,原因就是原始游牧效益极低且破坏生态。当然,怎样做到这一点还存在经济上和政策上调整的问题,但不能让牧区无限制地增加牲口的数量。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工业化、城市化来解决问题。
黄河上游是黄河径流的主要形成区,其中兰州是300亿m3,唐乃亥大概是200亿m3。总的来看兰州正好是青藏高原的出水口。青藏高原是中国地貌的第一个阶梯,到第二个阶梯黄土高原开始进入耗水地区,往北入银川、包头就到了荒漠戈壁,耗水量更大,转了一个大弯之后又进入黄土地区,泥沙大增。中国的大地构造格局到了西部过后,方向变了:在洛阳以东是北北东向,洛阳以西是北西西向。从渭河谷地,到兰州、西宁、祁连山北麓,再到天山北麓,现在的产业带是这么布置的,古丝绸之路也沿此走向。以后西北发展工农业和各种产业都要水,也应该把水集中在这个地方。
现在有一个想法,在唐乃亥把水堵住,内蒙古需要多少水就放多少水,关中这一带需要水,产业带在这里,就调到这里来,让水的经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是题外话。对黄河要好好研究,我们的水是非常稀缺的,特别是北方非常稀缺。有一个研究生答辩的时候,算了一本账,表明西北地区每公斤小麦花了将近3 m3水,这种农业是极其落后的农业,最后应废掉,把人口都集中在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这样生态也能得到保护。黄河上游也是一样,牧民住在游牧帐篷,也不是好日子,可以把他们迁到别的地方去,因为原始游牧必然会带来生态破坏。
丑纪范院士:
我主要谈3个问题:一是黄河源区气候的变化特征,特征就是干旱化;二是干旱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三是从大气的水分循环,分析源区边界的水汽输送净流入量的变化,再分析降水和水汽输送年代(际)变化的转折点。
黄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黄河上游年平均温度的变化从1961年到2001年的资料看是明显上升的。我觉得在我国除了西南地区之外都明显升温,因为这个升温是年代(际)的时间尺度。我们讲的全球变暖是讲全球的平均温度,但是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在各个地区的响应是不完全一样的,例如青海省东部的增温要比西部厉害。
黄河上游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但不是非常明显。从1961年到2001年来看,去掉年代(际)的变化,趋势是减缓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一般说来,从全球范围看,随着全球变暖,水分蒸发加剧,降雨量增多,但由于各个地区的响应不一样,因此在这里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黄河上游蒸发量增大得很厉害。蒸发量的变化,人们一般的观念是温度升高,蒸发加大,但前不久宁夏气象局陈晓光研究员做了一个工作,把宁夏境内所有站的气温和蒸发的变化做了一个分析,结果表明气温虽然明显升高,但蒸发却减少了。叶笃正先生说他从国外资料中也发现了这个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陈晓光进一步做了分析,指出影响蒸发不只是气温的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是风速。为此陈晓光统计了宁夏的风速变化,发现随着气温的增高,风速显著减小,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即风的减小对蒸发的影响超过了温度的升高。
总体来讲,黄河上游温度升高是大家都知道的。温度的升高,降水的减少,蒸发的增大,导致干旱化非常明显。
干旱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可以从大气水汽输送的角度看一看。因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局地的降水实际上是全球水循环的一个结果。全球的水循环不仅是重要的物质循环,也是能量的循环,太阳能把占地球表面积70%的海洋上液态的水转化为汽态的水,随着大气环流输送到各个地方,在适当的条件下转化为降水,把热量释放出来,实际上是这个过程。
分析一下黄河源区,实际上是按经纬度划出这一块来,看看通过边界输送进去的水汽量,通过NCEP再分析资料来看,实际上降水应该是这样的,流进了多少水汽,流出了多少水汽,地面蒸发了多少水汽,空气里的水汽含量变化很小,这就是降水。如果进去的水汽很少或没有水汽进去,也没有流出来,地面也没有蒸发的话,是不可能有降水的。除此之外,降水跟这个地区水汽的转换率有关系,流进那么多水汽,降水加上蒸发就是流出去的,如果降水效率很高,流出去的就会减小。为什么我说到这点呢?因为这跟人工增雨有关。同样进去这么多水汽,同样蒸发这么多,可能影响降水,因此会影响到流出去的情况。希望将来可以通过这个办法诊断一下人工增雨的效率。
黄河上游整层的QV变化。发现南北经向的水汽净输送跟降水有非常好的同步效应,完全是同相位的,并且南北向是正相关,而东西向是反相关。现在黄河上游降水跟整个西北的不一致,西北这段时间变湿了,黄河上游反而变干了,不完全一致。从水汽的情况看,西北的水汽多半是西风带来的,所以东西向的水汽输送是增加的。但从资料来看,东西向水汽输送与黄河源区的降水是反相关的关系。西边界流入,东边界流出,跟整个黄河源头的南北边界合起来看,正好水汽的流入量跟降水量的变化是一致的。
结论:为了探讨黄河上游源区区域异常现象的影响因子,计算了黄河源区箱型各个侧边界水汽净流入的年际变化,分析了源区箱型各侧边界水汽输送与源区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源区南、北边界层水汽与源区降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超过90%的信度标准,但计算源区降水序列与东西边界水汽输送相关,相关系数却未超过90%的信度标准。进一步讨论黄河源区水汽的输送跟哪些因素有关系,就是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偏南还是偏北,跟季风的强还是弱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降水的减少是整个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反映,既然是这样,很难采取什么措施能够使得降水变多。如果仅仅就黄河源区来看,那个地方每平方公里才两个人,很难谈到有规模化的工农业生产等,可以考虑把人迁出来,不要过度放牧。但是这样的改善不能使降水增加。什么办法能使降水增加?是不是完全无能为力了?根据目前青海省从1998年开始进行的人工增雨作业来看,在作业的区域和时间里,根据调研和当地群众的反映,增雨效果是明显的,但是目前每年用于黄河上游和环青海湖地区人工增雨的经费仅有500万元,而且只是在夏季短时间、局部的地方实行,因此,在合适的情况下展开黄河源区的人工增雨,应该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一件事。
人工增雨可以增加降水量的幅度,也就是10%~15%,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这解决不了整个干旱问题。
符淙斌院士:
我今天主要是想把刚刚通过结题验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即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的成果介绍给大家。根据这个项目的成果,从我国北方干旱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几方面的情况,为黄河源区的径流和生态变化的讨论提供一些信息,供大家参考。
先来看一看北方干旱化的现状。从最近5年用来表现干湿状况的3个指标即降水量、地表湿润指数和干旱指数来看,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干旱状况是非常严重的,其中包括了跟黄河有关的相当一部分地区。根据国家民政局统计,最近10年的旱灾是十分严重的,占了整个气象灾害的50%。特别是最近5年比以前的10年增长了10%,这是现状。回过头来看看北方的干旱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内陆干燥度的变化从200万~300万年前开始,干燥度突然增大,而且以后变率变得非常大。科学家还发现,这个变化可能是跟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有关系。因此,北方干旱化及亚洲内陆的干旱化是长期形成的。
第四纪以来,地球轨道的参数主要有4种周期,产生了相应的周期性的干湿波动以及变干趋势。我们研究得到的最基本的结论是,第四纪时北方沙漠分阶段扩大,北方干旱区总体上朝着越来越干的趋势发展。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界限在末次间冰期比末次盛冰期向北推移了大约250 km。最近1万年来的孢粉记录解释了岱海湖区全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的历史,距今2 900年以来森林消失,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了寒冷干燥的时期。
岱海湖湖水古盐度和古温度的主要特征揭示了大约3 000年以来的干旱化趋势。长期的自然背景是,在百万年一直到几千年的情况下,北方地区总体来讲已经形成了干旱化的格局。最近100年来的情况怎么样?最近100年来,北方的干湿变化主要有两种准周期的变化,一个是大概在20年,一个大概是在70年。最近50年以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气温升高,加剧了干旱化的发展,特别是华北和西北东部干旱化趋势非常明显,半干旱区的边界振荡式地向东南方向扩展。
干旱出现的频率,北方大部分地区是增大的,土壤湿度也是减小的,其中包括我们所关心的黄河源区,这是最近50年的情况。
分区的情况,西北东部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系统地变干,并且干旱化是振荡式地向东、向南扩展。
从我们利用的径流量资料来看,花园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径流量减少,兰州是80年代以后径流量减少。
70年代黄河上游径流量有突然下降的特征,其中人类活动引起的径流量减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下面讲一讲未来。我们的项目建立了干旱化趋势预测工作体系,提出了未来10~50年的干旱化发展趋势预测意见,已经报国家有关部门了。
该工作体系包括3个部分:一个是干湿状况的自身变化规律,二是影响干旱化的主要物理因子,三是区域和全球数值的模式情景预测。我们利用误差反向传播的神经网络对大概15种意见进行了集合,得到了对未来10~50年的预测的初步意见。在我们的实际预测中,所有的因素都是定量的,但是考虑到我们目前预测水平的可信度,只给出了一些定性的结果。
对2010年以前,主要做了4个地区即东北、华北北部、华北南部和西北东部的预测。西北西部的工作有另外一个项目,所以我们没有做那方面的工作。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到大部分地区继续偏干,特别是华北南部干化有可能加剧,西北东部有可能转向偏湿。2010~2020年,大部分意见认为有可能由干旱转向缓和,但是这个预测意见的可信度比较低,因为有相反的意见。2020~2050年西北东部可能偏湿,华北南部继续偏旱。
还有些其他的预测意见,比如未来10~50年,北方地区极端大旱、大涝年份出现的频率加大,其中华北北部和华北南部大旱出现的频率将分别可能增加10%和20%;未来10~20年黄河上中游和下游的实测年径流量将分别减少10%和20%。在气候和干旱预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水资源模型以及在社会经济变化驱动下的需水模型,预测未来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和缺水的势态。结果是未来50年花园口的径流量每10年减少5.7%,整个黄河每10年减少0.43%,并且在预测2030年用水低速增长的情况下,华北大部分和东北南部地区的年缺水量将达到1亿m?3。因此,建议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在未来50年北方缺水势态严重的情况下,必须利用外流域调水和非开发水。
这个项目专门用区域环境系统模式讨论了气候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就是半干旱地区恢复自然植被可能产生的气候环境效益。该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发展了简化的大气环境系统模式,可以考虑各类大气成分的变化,包括硫酸盐、气溶胶、黑炭气溶胶、沙尘气溶胶等,还发展了新的水文过程模式。新的水文模式包括了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两种过程,考虑了降水在水平方向的不均匀性,此外还发展了土壤湿度的反演流程,因为土壤湿度对模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雨量是极其重要的。
在内蒙古半干旱地区用数值模拟进行了在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自然植被恢复25%、50%、75%和全部恢复以后产生的土壤上层湿度的变化和降水的变化的虚拟试验。可以看到恢复自然植被对于区域水文状况的影响是明显的。
虽然这个试验是在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做的,但这个方法是数值模拟试验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其于他地区,如果需要了解黄河源区恢复自然植被可能产生的气候影响和环境影响,这个模式可能是可用的工具。
任继周院士:
今天,很多院士、专家对气象、水文和个别生物方面做了很精辟的深刻阐述,黄河源的问题大家研究得相当深刻,我就农业生态特别是草地生态方面谈一谈如何适应现在的变化。
黄河源生态问题的根源是气候干旱化,大家一致认同,没有异议。此外还有人类不合理的干扰。气候干旱化我们无能为力,人类不合理的干扰,要看我们怎么使用,怎么管理,这是我们能做的。
江河源管理的特点与难点。江河源区一般属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生产力低,生产方式是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相适应的适应性生产方式,这是人类最早的仿生学。适应性生产方式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道理。还有藏族的居住家园,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藏传佛教文化的核心地区,宗教文化有它的系统性和保守性。在这个地方进行生态工作是有难度的。怎样治理?黄河源的生态恢复应该在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框架内谋求持续发展,丢掉任何一个都是不行的。其具体任务是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尊重藏族的传统文化,合理组织以适应性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减轻草地压力,创建藏族社会生产、生活的新模式,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不但是生态自然界的问题,还有社会问题,对生产生活新模式的逐渐形成要持之以恒。
第一,有哪些战略措施?一个是确定发展方向,改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为生态安全为主。建立健全的生态系统,包含地境、生物、社会。鼠害为什么这么严重?过去若干年用毒药毒老鼠,实际上老鼠的天敌也被毒死了,这是非常严重的。把老鼠消灭的同时,把天敌消灭了,老鼠恢复得很快,而天敌恢复得很慢。有一次我从俄罗斯经蒙古人民共和国到内蒙古,看得很清楚,蒙古人民共和国这边有鹰,草地不错,一到我们这儿就光秃秃的,鹰都不见了。恢复一个系统,不只是植物系统,而且包括整个系统,包括动物